人群的划分


原 史 杂 论(212

2013-4-5

关于人的标准及人群的划分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总是相近的或有共识的人组织起来

为了更有效的交往活动,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不同的人群成为必要。
划分人群要有一定标准。有按生理特征作标准划分的,如男女老少等。有按职业分工作

标准划分的,如医生农民等。有用政治态度作标准划分的,如左中右等。还有其他标准划分

的,如人际关系状态作标准等。这些划分人群的标准都是外在客观的。

划分人群的标准还有内在主观的依据,如个人兴趣、偏好等。划分人群的内在主观标准

有不同层次差异,其最高层次主观标准是:“把自己当人的人”和“不把自己当人的人”。因此也就有两类人,一类是把自己当人的人,另一类不把自己当人的人。一般讲,所有人都把自己当人。也只有把自己当人才可以与别人交往,也才可以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这个最高主观标准就是自我意识。
   
“把自己当人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前提,因而是人群划分的社会标准。不同于自然标准。从社会标准看,在不同时代“人”的标准不同。比如在奴隶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标准就不同。在不同社会环境中“人”标准也不同。在资本主义大工厂中,资本家和管理者是人,而工人仅仅是会说话的工具,不是“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分工不再是社会地位的差别的依据,所有人都会把自己当人,人的自我意识的性质一致。
   
人的自我意识决定人生意义。在主子面前奴才认为自己不是人。汉奸知道自己不是人,也不把自己当人。不少贪官承认自己在行贿者眼中就是条“狗”。
   
“把自己当人”和“不把自己当人”是最严苛的划分人的主观标准。只有追求自我完美的人会时时刻刻意识自己是人,时时处处要把自己当人。过去在工作岗位流行一句话:领导在和领导在一个样,就是讲在不同条件下都把自己当人。一般人常常偶尔有“不把自己当人”的失误。如对别人不尊重,不能包容人的,甚至侮辱或威胁他人等。所谓“为富不仁”者即不把自己当人者。还有摆官架子的人也偶尔忘记自己是人。很多污染环境的人也不把自己当人。遇到挫折就自暴自弃的人,沉溺于黄赌毒及游戏机者,同样不把自己当人。
   
一个人要追求事业成就与人生幸福的统一,首先要“把自己当人”。只有把自己当人,才能保持统一人格,而不是二重人格。人格是人在社会中的定位。这种社会定位决定人的价值。
   
在当代社会中,社会分工常常是社会地位分别的依据。这使得人容易形成双重人格,即面对制约和影响个人前途和利益的表现出一种人格,面对自己和不制约影响自己前途利益的人,显示自己内在的人格。人的二重人格决定他的价值差异。只有“把自己当人”,追求完美,具有统一人格的人,有更高的价值。他常常是所有人的朋友,连他的敌人都敬畏他。
   
识别人才、选择朋友的最重要方法,就是观察他的人格二重性的差异和特点。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大学在考试中都会把观察人格二重性作为根本标准。一些河南人在社会中表现人格二重性差异大,从而引起反映。
   
在不同时代,在不同社会和环境中,追求自我完美、把自己当人的内容和形式不同。“把自己当人”,追求自我完美,保持统一人格,人会感到更高的幸福。


                                               
   


发自我的 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