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竖一:中国官方和民间必须合力“压低”房价


文/罗竖一

    家喻户晓,2013年2月20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楼市调控“国五条”。会议不仅再次重申坚持执行以限购、限贷为核心的调控政策,坚决打击投资投机性购房,还在继2011年之后再次提出要求各地公布年度房价控制目标,并明确建立健全稳定房价工作的考核问责制度。自2009年12月开始楼市调控以来,政策经历了四次升级,分别是2010年1月的“国十一条”、4月的“国十条”、9月的“9.29新政”,2011年1月的“新国八条”。2013年2月20日出台的“国五条”是第五次调控升级。

  既然调控不断升级,那么实际效果如何呢?

  ——自2011年9月以来,中国100个城市房价连续9个月环比下跌,2012年6月份,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结束长达9个月的下降,比上个月微涨0.05%;此间,笔者也曾经撰文指出“中国房价不降才怪”、“中国房价必然下降又下降”、“土地财政一时难以退出中国财政”、“中国民众的信心是制止房地产暴利的关键”、“房地产开发商漫天要价的末日已降临”、“中国房地产调控须不断弱化土地财政”、“2012年是中国房地产企业的‘保命年’”、“中国亟须叫停楼市‘松绑风’”、“绝不能以影响经济增速为由放松房地产调控”“中国房地产调控只剩最后一线希望’”、“中国亟须消灭助涨房价的‘救市’政策”、“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的宏观调控不会放松”、“任何动摇中国房地产调控的幻想只能破灭”、“中国房地产调控正在走向前功尽弃的边缘”、“中国下调房价须出有效重拳”……

  时至今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又是什么情况呢?

  2013年4月15日《中华工商时报》给出的答案是,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11日,54城市新建住宅成交951万平方米,环比3月同期下跌3.5%,较3月全月的成交均值下降12%。

  由此可见,国家有关房地产方面的调控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实际效果。也就是说,中央所发出的“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切实防止房价反弹”、“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等号令事实上起到了一些作用。

  诚然,目前中国不少地方的房价依然呈现上扬态势,甚至曾经一度因为地方版“国五条”细则而引发了全国性的“离婚潮”——助涨房价。

  可是,笔者认为,中国房价最终可以回归到民众能普遍接受的合理价位。

  当然,我们无法否认,无论是地方,还是中央层面,至今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和迷恋性,基本还都很强;同时,众多房地产开发商、商用专家等既得利益者,以及其他渴望房价高者,差不多一直都在拼命地想方设法地助涨房价;而且,据2013年4月16日《经济参考报》报道,财政部4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公共财政收入9608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中央财政收入3828亿元,同比下降5.2%。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土地相关税费收入高速增长将加剧楼市调控博弈。

  实事求是地讲,如果政府对已经畸形发展到极点的中国房地产业这个“毒瘤”直接下杀手,那么定会因此产生一些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到某些层面的国家机器之正常运转。

  但是,如果中国官方继续被某些因素“误导”或“牵绊”,在客观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支持已经畸形发展到极点的中国房地产业这个“毒瘤”腐蚀中华民族的机体,而民间依然普遍迷恋于商品房,那么,无论是民生问题的解决、民众幸福指数的提高,还是中国梦、中华民族复兴理想的实现,统统都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而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也定然会更加病态,甚至最终会导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其实,中国古人早就讲过:“两害相权取其轻”。

  是故,笔者罗竖一认为,中国官方和民间必须合力“压低”房价。

  诚如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剑文预计,中央政府力图避免房价反弹而拉高物价水平,然而,在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加剧的当下,地方政府则将房地产相关税费收入作为今年财政增收挖潜的主要手段。但是,此手段事实上就是典型的饮鸠止渴、失信于民和自毁长城。因此,笔者罗竖一建议,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都应该尽量从别的地方着手,而不要一如既往,甚至变本加厉地依赖和迷恋房地产、土地财政。(文/罗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