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在对比中


 

所谓对比,指的是这样一个过程:将两种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摆在一起,相对观察比较,找出其异同。在表达艺术中,对比是把对立的不同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明是非。在文学写作中,常常运用对比手法将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学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恩是好处,别人给予自己的好处,也即自己从别人那里得到了恩惠。很多人即使从别人那里获得了好处,却不感恩,因为他没有感觉自己已经获得了好处。感受到好处是需要经历对比这一过程的。把别人给予自己的物体、待遇、或其他有形或无形的存在做一比较,如果自己获得的属于上乘,那就是自己得到了别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如果不做比较,好处就不能显现,恩就不能体现,恩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恩在对比中。

很多人不感恩,就是因为很多人没有作对比,没有对比,好处就不能显现,当然也就无所谓恩了。因此要识恩感恩,就务必时时将别人给予自己的物体、待遇、或其他有形或无形的存在与他给予其他人的物体、待遇、或其他有形或无形的存在进行对比,从中去识恩感恩。

在很多情况下,自己获得了别人给予的物体、待遇、或其他有形或无形的存在,可是却无从发现他给予另外人的物体、待遇、或其他有形或无形的存在,也就是无从找到对比的参照对象,这时好像恩就不能体现了。此时,务必迅速为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参照对象,假设该对象在与自己同样的情况下也获得了一定的物体、待遇、或其他有形或无形的存在,而后迅速进行对比,从中去识恩感恩。自然这个迅速找到的合理的参照对象,必须是合理的,也就是能够恰当地突显自己获得了好处的参照对象。如果选错了参照对象,发现自己获得的物体、待遇、或其他有形或无形的存在不及自己选择的参照对象,那就该再另外选择一个参照对象。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否则恩将不复存在,也无所谓识恩感恩了。

在人间选错参照对象,不识恩感恩,何处见恩,甚至不仅无恩,还感受到自己备受虐待,仇打心底起。这时当然也就无所谓报恩了,若是要报,倒是要报仇了。人间也专门有这样一些人唯恐天下不乱,他们成天为别人寻找不合理的参照,当别人获得给予的物体、待遇、或其他有形或无形的存在时,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不合理的参照,制造不识恩感恩,挑唆事端,制造矛盾,制造仇恨,制造混论,乘火打劫。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要善于选择参照,让自己识恩感恩。如果碰到有人来到自己的面前,给自己取出不合理的参照,让自己在对比中不觉恩的存在,倒升起无名的怒火时,就当警觉,千万不要上人家的当,应该立即在此人面前拂袖而去,另觅参照。

善于识恩感恩是人的一种人品,是一种高尚的人品,只要心态成熟,人格健全,常常会找到合适的参照,让自己识恩感恩,感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