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永远的高地


 中国文化永远的高地

 

    说随州是中国文化永远的高地,是因为“随”这个字有着深刻的内涵,是天底下任何地方都不可替代,也难以复制的特殊标识。

我们知道,中华文明能平稳而安全地走到今天,成为人类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除了这种文化有一种内在的弹性,就是“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中庸之道”的平衡原则,这种弹性保持着它无论遇到多大的危机,都能巧妙地躲闪而过。更重要的是它有一个完美的空间,这是一个比印度的恒河,比中东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比埃及的尼罗河要大得多的区域。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体量定位,没有边界的文化如同没有皮肤的肌体,一种文化如果没有边界,它是不可能生存的。中华文明的空间形成并定型就是长江与黄河的融合。

横亘中国中部的秦岭昆仑实际上是板块碰撞的结果,长江流域的稻作精细农耕和黄河流域的旱作粗放农耕是不完全相同的农耕方式。虽然秦岭从地理上隔开了两大水系,但生存和繁衍这共同的追求却给这不完全相同的农耕部落融合提供了可能。粗放农耕的薄收需要广种,广种需要广阔的地域,黄帝的部落跨越秦岭就必然和炎帝神农部落发生冲突。

中华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多元共生,其中炎帝神农是长江文化,轩辕黄帝是黄河文化,两者从冲突到融合构成一个民族的恢宏的历史。“随”是这种多元融合互补的不可替代的符号。一个伟大文化成长需要足够大的空间,小水系文化生态发育成熟必然要凭着水系进入更大的水系。秦岭的分际虽然隔断了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但两者的融合才为中华文化的成长开辟了广阔的场域和足够的空间,旱作农耕的强悍和豪迈,稻作农耕的精细与和谐,二者的互补为一个民族的强健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随”的价值和意义就有了饱满和积极的内涵。

传说时代,黄河长江流域曾居住着许多部落和部落联盟,其中最大的两个部落是炎帝和黄帝部落。

这两个部落有过激烈的冲突,部落间的发展不平衡,是一种很自然的事。这场冲突,对中华民族最终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后世把这冲突叫做“炎黄之战”。历史文献把这场战争记录得很详尽。我认为,这场战争是真实的,但文字成熟距这场战争有2000年,文献典籍是口耳相传的历史真实。在流传的过程中虽有变异,却它为我们寻找历史的真实提供了准确的线索。

《史记》中记载:“炎黄,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这是隔离了2000多年以后的历史文献记录。在没有文字的时代,谁也无法想象这场战争的壮观,那雄赳赳,气昂昂的队列,那勇猛剽悍的锐气,那惊天动地的对阵,那撕肝裂胆的厮杀……这场景过了多少年,人类有文字是公元前15世纪以后,但这时的文字尚不是记载历史的文字,直到这场战争结束了2000年以后,人们在记载这场战争时用了“血流漂杵”四个字表示战场的激烈。这四个字是血肉横飞的残酷、是尸陈山野的惨痛。这场战争起因不详,结局是“和”。炎黄看到各自的部落如此惨烈,都希望体面地结束战争,黄帝说:你接受我的分封吧,我是中央的天帝,你为南方的天帝,你代我管理南方吧。炎帝说:可以,我今后跟随你,为了表示我的诚意,我的诞生之地以后就叫“随”吧。“随”是这个民族发展壮大融合的最鲜明的符号,而且这个符号从那场战争结束到今天都没有发生变化。“随”为国、为郡、为州、为县,无论建制发生怎样的变化,但“随”字却从没有变过。

《辞海》、《辞源》里对“随”的注释是跟从、沿着、顺从……《说文解字》解“从也”。

这是一个形声中有会意的独特文字,是炎帝神农行为在语言文字上的具体反映。这个“随”有丰腴的土地,跟从别人走的意思。

从政治的角度看,黄帝接受炎帝的臣服是十分有意义的,他让自己的部族融入了黄帝部族。同时也把精细耕作的文化生态保留下来并扩大了。

我觉得“血流漂杵”是战争最激烈的对抗阶段。双方对抗和缓,相对平衡的状态,虽然不能说是和谐,但可以说成是“稳定阶段”。炎黄为了各自部落利益稳定地处在统一体内的对抗阶段,开始思考,如果一方的发展,对另一方的发展有利,就是共生共荣,就是互利双赢,这就是和谐。这种和谐需要人类的大智慧。这时的统一体就是和谐,这种和谐首先是长江黄河联接成一个整体,为一个伟大民族成长提供了完美的空间。其次是北方的粗犷豪迈和南方的精细柔美互补,使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更为丰富而强健。而且,这种大一统从此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尽管中国长江黄河曾经有过分裂的历史,但分裂的双方时刻对抗着,为统一做着准备。这种分裂其实是一种特殊状态的统一。

“随”这个地名是民族发展显著的印记,这是任何地方都不可代替的。民族发展的实质是部落间的融合,“炎黄之战”实际是部落融合的战争。惨烈的战争让炎帝神农选择了接受黄帝的分封,让自己的部落带着丰盈的土地跟随黄帝。这是“随”的文字学意义。“随”的文字意义记录了部落融合过程,炎帝神农部族精细农耕的文化生态在“跟随”过程中得以保存延续。炎帝神农为一个民族的成长牺牲了自己的利益,但他却站在了一个伟大民族的高峰,他的故里也就成了永远的高地。

(潘世东转载于包毅国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