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芦山地震至今,已经过去72小时。在过去的72小时内,见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大爱之余,也看到了与救灾格格不入的尴尬与丑陋面。
虽然,芦山地震只有7.0级,对处于地震源附近的乡民而言,仍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生离死别,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大灾面前,既是对政府部门的一次统筹考验,也是对民众心灵的一次清晰直视。
在地震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是很快就启动了相应的救援预案,然而,遗憾的是,为什么在实际救援过程中,会发生诸多不协调的行为?在此次地震中发生的救援通道堵塞、部分受灾区域被遗落、自愿者队伍缺乏整体安排、救灾物资未能有效发放等尴尬情形,被媒体披露于众。这说明,相关政府部门对灾难的应急救援准备还不够成熟。我们不能总是以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发生、一次又一次生命的离去为代价来换取本应该在一次突发大灾中就可以总结的经验教训。
既然是一场全民性的救灾运动,那么,在各个角色的协调统筹方面,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在事发前,做好整体规划预案,事发后,及时启动相关告知和限制程序,进而避免因志愿者的冒然行动而阻碍政府救援的效率,影响救援效果。特别是,在道路因自然因素导致中断时,空投力量则应作为第一批进行救援的直接力量,而不是一直退后救援,或仅是做一些实地勘察工作或接送一下首长领导。
既然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紧急工作,那么,在时间效率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就应该把如何提升效率作为头等决策事宜,救援物资应进行快速调度,而不是为了某部门或团队之私利,延缓物资抵达时间。此次地震中,出现与汶川地震相似的物资紧缺、延误、供应不畅等情形,就直接反映出,相关部门在汶川地震中,所汲取的经验较为匮乏。亦或是,相关部门仅把汶川地震作为一次永久的灾难处理完毕,而引起足够的重视与总结。
面对越来越频繁的地震灾害,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从务实的角度,系统制定防灾减灾方案,认真学习国外先进国家的防灾减灾经验,把民众的死亡及受伤程度降到最低,把民众的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随着科学技术和整体统筹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进步,监测与探测技术、建筑规划设计、交通道路建设等都应该将抗灾防灾作为首要因素予以考虑,在政府负责人的政绩考核中,也应该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来监督。
灾难让遇难者及家人哀痛之余,我们除了奉献爱心与关怀之外,更应该作为一个理性人,去总结和梳理该如何帮助这些失去家园的难者,在给政府常规救援不添乱不添堵的前提下,秩序井然的去奉献我们的爱心,去体现我们的关怀,对于抢救生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能够因为志愿者身份,就冒然盲目介入救援,救援是有前提的,我们必须能够确保自我能力的基础上,去帮助别人。倘若,仅是一时兴起的冲动行为,不但救不了遇难者,反而会成为救援队伍的包袱,影响整体的救援效率。
捐赠是救援最好的表达形式,但是,众多捐赠者却处于某种顾忌,而情愿自己亲自捐给遇难者,而不交给相关组织机构或部门,这从另一面,反映出整体民众对某些机构或部门的不信任情结。这也是,我们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反思的问题,救灾之所以产生如此错杂的救援障碍,显然,某些个人或组织的社会丑陋行为,已经损坏了政府正常救援通道的顺畅展开,而某些个人或组织,更是在每次大灾面前,抱着乘机捞一把的心态,在赚取灾难财。
于是,众多的爱心捐赠者,怕爱落空,而心生极端;怕被欺骗,而亲自冒险。缺乏基础信任感的社会,是危险的,这将让我们陷入一种死爱的死角,让我们在面对灾难时不能够有序的参与到灾难救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