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略导向决定企业创新


作者:视野咨询  来源:价值管理软件 发表时间:2013-4-25

一个企业要创新,最根本是要有一个创新的文化。企业创新文化是怎么形成的?我认为还是由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导向所形成的。 不能只做守摊儿人 中粮希望能在传统的粮油食品行业里面做出一些新产品和新品牌。因为这个行业是比较传统的行业,不可能突然之间“放卫星”。比方说中粮尝试做电子商务“我买网”,尝试做一些新
的食品,尝试和农民建立新合作模式;以前中粮只做玉米贸易,现在中粮把玉米做成糖、淀粉、柠檬酸、乳酸等,尝试把产业链做长,希望把新产品做出来。这是我们在传统行业里提升现有的产品,去开创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品牌,这都是创新的过程。
中粮未来应该继续导向营养健康,生产出对生命力有影响的新产品。现在为什么花很大精力去做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聘请四十几个营养学、生物学博士,其中还有几位博士进入了国家千人计划之中,就是为了真正地使中国食品的营养性有所提升。
以前我在公开场合说到中国的企业创新力还不够,是有感而发。有一次在西单中粮大悦城客户招待会上,前面就座的两排人全是老外。为什么呢?因为大悦城里,吃的方面,星巴克、麦当劳、肯德基等全是外国品牌;穿的方面,有H&M、ZARA、优衣库,当然还有苹果,也都是外国品牌。大家总是说中国创新环境不好、政策不好,所以导致无法创新,但现实情况是老外都来了,如果环境不好,他们会来吗?实际上中国的企业,当然中粮也是其中之一,创新是不多的,大家比较追求规模和资源,短期的交易做得比较多。例如一个研发做5年,实验做了5年,经过15年一个产品出来后,一下子就改变行业的情况比较少。中粮希望朝这方面努力,通过创新创造的价值能大过一般的规模提升和扩张所创造的价值。
一个企业要创新,最根本是要有一个创新的文化。企业创新文化是怎么形成的?我认为还是由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导向所形成的。这个导向可能是企业家自身的选择,也可能是社会的一种引导。从企业的投资者到企业的经营者的理念和定位,全都以技术或其他创新方式作为企业的重任,并通过这种手段来盈利,这样的话,它的评价系统就会使创造者在企业里面成为英雄、受到推崇,而不是守摊的人。
在企业里可能有一种现象,中粮也有这个问题,我希望能有所改变。某个人管一个企业,这个企业盈利10个亿,这个人地位就很高,因为他经营着一家很好的企业,稳定度很好,没问题。可另外一个人管理的是一家亏损企业,他刚开始做,投资很大,但仍在亏损,那他的地位远远低于第一个人。因为不赚钱,大家认为他不行,这就是非常惯性的思维。实际上反过来说,从企业的战略重要性考虑,还在亏损的那个人或许更重要,他的创造性也更强,他往往是做了第一个人绝对做不来的事;另外一个人可以守摊儿,但他绝对做不来创造性的事情,但是把这个创业的人放在那守摊儿,他也不一定行。从这个来说,就要看企业的评价系统、奖罚系统的文化导向了。这个公司喜欢什么、老板喜欢什么、奖励谁这些问题。
如果你的评价系统、奖惩系统能让整个企业里面都觉得,即使在一个老业务里面你也应该创造,在新业务里面更应该创造,那么这个创新文化就形成了。这当然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到目前为止我们也能容忍一些失败。
比方说,前一阵子我向中粮的小麦加工部门提出,最好的面包是现烤的面包,能不能生产一种机器,研发专门的面包粉,让大家在家里能特别方便地做面包?他们就投入了一点儿资金,研发了一种可以烤面包的面粉,然后又找工厂做了烤面包的机器,给我们公司里的人试用。我回家以后,做了一宿没做出来面包,公司总裁也没做出来。我就说这个东西不行,找我们的经理开会,他不敢跟我争论,但看得出来他不太服气,结果后面有人举手,说做出来了,最后公司里面除了我和总裁没做出来,其他人全做出来了。第二天老婆发短信给我,也说做出来了。我就把照片发给了面粉部的经理,我说我搞错了,这个东西还真行。
但后来我还是跟他讲,这个面包机还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我说拿着傻瓜相机我也会照相,而你让消费者很费劲,仔细地看说明书才会用,要培训一个星期才会做,那行吗?但我为什么要跟他道歉呢?因为创新就是不知道对错的,如果把人家骂一通,以后就没有人敢创新了。我说希望你们真正把面包机做好,让消费者回家以后放进去面粉,一会儿面包就出来了,一定是比超市里卖的好,面粉要好、面包机要好、配料要好,还不能贵。能不能像研发iPhone一样来研发这个东西,从外观到内涵,可以烤出更好的面包来,如果说这个东西真的能做出来,我觉得它会改变中国人早餐的用餐方式。
这就是企业创新的文化,   说起来很难,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容忍,可能一开始做的不太对,但是慢慢地就做对了。 不以慈善的方式服务“三农” 大家谈“三农”问题,基本上都是从政府视角来看待的:包括政府政策补贴,包括对农民工出台的各种政策等等。实际上要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可以做的工作非常多,央企也有这样的责任。并不是说企业要以一种居高临
下的、做慈善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不管是农业企业、食品企业,或者是和农产品有关的企业,应该做的是从战略出发,从整体的战略构成出发,共同来创造一个新的附加值的战略设计,服务于三农。
实际上中粮的尝试就是这样的。中粮把所谓的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都囊括到中粮全产业链战略上。比方说东北的玉米、江西的稻谷、湖南湖北的菜籽、山东河北的葡萄,新疆的番茄等品种,这些品种都是中粮自身有产业链的,这些区域都是中粮的原料来源地。那么这些地方的农民不但增收了,而且增收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中粮的这种方式,是把农民种植的东西创造了更高的价值,不是说给农民补贴了多少钱,那样农民的感觉也不是很舒服。
通过和农民的产业连接,中粮自身的产业链也恰恰就这样形成了。实际上从根本来说,农产品如果没有附加值的提升,仅仅去靠农产品自身的涨价来提升农民的收入,是有很大限制的。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形成包括技术、种子、金融服务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服务,加强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最终使农民和土地变成中粮全产业链战略的一部分,使农民成为中粮的战略合作者,这样对双方都是很有益处的。这也是政府的作用之外,企业在三农问题上可以起到的作用。
中粮服务“三农”的模式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收益。首先是在整个产业链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投入,比如对种子本身的投入,对肥料、农药的投入,对土地的投入,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等。现在不管是种玉米也好、番茄也好、还是葡萄也好,实际上对土壤都是有要求的。中粮还有土壤方面的专家,从一开始就对土壤本身进行处理。种子方面也是,一旦投入到种子,那就是保证要购买农民的最终产品了,我们的种子(出口品种、加工品种)都是比较贵的。在农药方面,葡萄也好,番茄也好,都会选择可降解、无残留的农药。第二是价格因素,这也是大多数农民会深刻感受到的。中粮对农民有价格保证,承诺多少钱收购,就是多少钱。
另外还有给农民的贷款,中粮在这方面一直在不断尝试。目前中粮入股了龙江银行,做农业供应链贷款,贷给种粮食、种菜、做小型加工的农民,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事情。为什么中粮敢贷款给农民呢?因为我们会把产品收回来。一般大银行成本很高,农民贷款也就几万块钱,七八万都算多了,一两万都有,还息成本比较高,风险也比较高,银行就会比较担心。但中粮可以把农民种出来的粮食收回来,所以可以给农民贷款,这样农民自身也有比较稳定的收益。这个过程里最重要的是农民以他自身专业化的种植能力进入了产业链,在产业链里占据一定的地位,这个很重要。包括中粮到澳洲收购塔利糖厂,我们发现他们就是这么一种模式,甘蔗种植者与甘蔗加工业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与加工业的成本有紧密联系。糖厂要生产糖,最关注的就是提高甘蔗的含糖量,既然糖产出来以后的收益是和农民按比例来分配,那么农民也非常有积极性。双方是完全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还没有做到这样。目前中粮在广西的崇左和北海也在尝试类似的模式。
但也有些农民希望自由,想卖给谁就卖给谁,也不希望种你的品种,没有进入到中粮的产业链里面来。可是随后就会发现,他们的收益降低了。为什么呢?因为进入中粮产业链的人,一定要按照中粮的要求来做,中粮会给他种子、肥料、农药,然后回收他的产品;中粮会提供先进的种植方法,优质的种子,统一的管理,以及投资一些农业基础设施等。这样就使得进入到中粮产业链的人,一个是稳定,另一个是获得高速度,这对农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