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英国,走过大街小巷,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也不是别致与悠久的各类建筑,而是随处可见的慈善商店。作为一位分管民政与慈善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我对慈善超市有着浓厚的兴趣,先后参观了10家隶属于不同慈善组织的慈善商店,并认真学习与研究了英国慈善商店的运作,我认为英国慈善商店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历史悠久,店铺林立
慈善商店(charity shop)早在19世纪就已在英国出现,时至今日,英国已有7000多家分属不同组织的慈善超市,他们大多分散于繁华的商业街或是社区街道,在伦敦就有几百家。在Leaminton spa 和Coventry 就有十几家分属不同慈善组织的慈善超市,如以Myton Hospice为代表的以资助垂危病人、推进临终关怀为目的的慈善商店、以SCOPE为代表的以资助智障人士、推进慈善助残为目的的慈善商店,以Sue Ryder Care为代表的以资助无家可归人士、推进社区看护为目的的慈善商店,以Ageuk为代表以资助老人,推进社区关爱为目的的慈善商店以及以OXFAM为代表的资助贫困人群、推进人道关爱为目的的慈善商店。
二、广结善缘,品种繁多
在英国慈善商店大多依托于所在的社区,低价租赁或者免费租赁社区或私人闲置店铺,广结善缘,广泛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旧物,大到衣柜、沙发、床、家用电器、电脑等,小到服装、书籍、字画、工艺品、手饰等,品种繁多甚至可与普通综合性大超市相媲美。在各慈善商店门口或储物间均可以看到来自居民捐赠的用包装袋包裹的各类物品,甚至在居民家庭已可以收到来自慈善组织的捐赠袋。因此,这从根本上解决了慈善商店的货源问题。
三、价格低廉,募资丰厚
在慈善超市里出售的商品大多价格低廉,对于广大低收入阶层或者是价格敏感的工薪阶层、退休人员来说,这是个不错的购物或淘宝地方。因此,到这里购物的人并不在少数,另外,在购物的同时你也是在为慈善事业做贡献,因此,将市场和慈善有效的结合使得慈善商店的年销售额维持在相对高的水平。据统计,在英国慈善商店一年可以募集资金一亿元。
慈善商店在英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成为英国慈善募集资金的重要来源,据调查,英国慈善组织50%以上运营经费来源于慈善商店或捐助,如:Myton,其总部及分部一年的运营经费共需要880万英镑,其中22%来自国家资助,其余78%则需要通过捐助或经营慈善商店来筹集。由此可见,慈善商店成为英国式慈善事业的重要支撑。反观其成功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全民慈善,人人参与
在英国慈善已成为这个以绅士风度著称的国度的常态,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贵,不管是富人区,还是平民区,几乎所有的人都已将慈善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慈善观念深入人心,慈善已经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在英国慈善组织有很多,慈善商店更是成千上万,但是,其员工精简且大部分报酬低廉或者是作为无偿志愿服务。慈善商店来自于社会资助,租金低廉或免租,慈善商店的商品源源不断,来自于所在社区的千家万户,慈善商店的购物群体络绎不绝,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因此,从慈善商店的运作来看,整个慈善商店的运作完全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参与,当然,政府在整个慈善商店的运作上也给出了明确的行业指导和制度规范,因此,从这各层面上讲慈善商店的成功运营源之于全民参与,而不是政府一家之言,或者是简单的“拉郎配”
二、专业操作,旧物换新颜
在英国慈善商店的成功运作还源之于内部的规范管理。不要以为慈善商店是陈腐、老派,散发着霉味的旧货店或者二手商品店,也不要以为这里卖的除了裂了口的瓷器就是开了线的大号衣服。英国慈善商店商品多样,展示考究,且有着严格规范的专业操作流程,它们一般采用“前店后厂”模式,即前面是“慈善商店”,后面是捐赠物品的维修处理车间、工厂。通过对捐赠物品的编号、消毒,维修、鉴定、估价、展示等一系列规范措施,使其重新具有使用价值,并为广大消费群体所接受。因此,当你走过英国街头的慈善商店,它的商品或许与旁边的一般购物店并无两样。
三、价格导向,互利双赢
英国慈善商店通过对普通居民家庭闲置、破损物品的收集、处理以及再销售,使得物品的使用价值得到极大利用,同时,通过价格杠杆效应,低价销售策略使得慈善募捐商品深为广大消费群体所喜爱,因此,英国慈善商店成功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成功的将市场机制和慈善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市场化但不是趋利化有效地整合资源,做大了慈善事业,丰富了慈善资金的补偿渠道。
四、法律保障,深入人心
英国的慈善商店由各种不同的慈善机构运作,但是,在具体的运作方面均有严格规范的管理体系,凡是进入慈善商店的捐助物品在经过处理之后均将按照编号纳入销售系统,并可以追踪它的最终变现价值。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难能可贵的行业自律之外,英国政府也制订了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对各慈善机构的运作进行制度规范。早在1601年,英国就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慈善法》,对慈善机构的规范运作提出了明确了要求,《慈善法》要求所有的慈善机构在运作上要高度透明和公开,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慈善委员会对其运作上的透明与公开程度进行监督,并随时接受任何公民的举报。通过政府部门的介入和行业监管使得英国慈善组织在运作上更加规范透明,社会公众也更加容易接受通过慈善商店这样的运作模式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使得慈善商店的运作模式在英国深入人心。
英国的慈善商店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那就是非政府性、非盈利性、慈善性、市场化运作。因此,英国的慈善商店得以蓬勃发展。在中国最早的“慈善超市”于2003年5月18日出现在上海,随后广州、沈阳、温州、苏州等地也都陆续开办起来。它们的救助对象,包括社会困难群众,包括城乡低保户、高于低保标准的边缘户和因突发事件造成生活困难的其他居民。但是近年来发展缓慢,很多慈善超市面临亏欠关门的尴尬境地,结合在英国的学习情况,我认为中国的“慈善超市”应该进一步借鉴英国的慈善商店模式:
一、主动转型,逐步改变政府主导的慈善商店运作模式
国内的慈善超市大多源自政府主导,政府运营,带有明显的政府色彩,慈善基金会在运作过程中往往出现物品单一、货源有限、人力成本过高、运营效率低下、运作难以维持等情况,因此,建议国内的慈善商店的运作主体要主动向非政府公益组织过渡,让慈善这个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准公共物品逐步还原其内在体制模式,逐步改变政府主导、政府全额拨款的现有模式,推进公益组织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向政府引导、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转变,通过适当向公益组织开放行业准入壁垒,实现政府搭台,慈善组织唱戏,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模式。
二、加强政府和行业监管,推进慈善商店的规范运作
一是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现有的《公益事业捐赠法》,积极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益组织法》的出台,使慈善组织设立、运作、监管以及慈善网点的设立在法律上有法可依。二是要大力加强政府对国内慈善行业的监督和监管,由工商、民政以及其他各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相应的监管机构定期对慈善商店及其运作主体的内部运作规范及透明度进行监管,通过立法和政府监督逐步降低郭美美事件后对国内慈善事业的负面影响,再塑中国慈善事业品牌形象。
三、加大政府政策支持,积极鼓励慈善商店的设立
在英国,慈善商店的设立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比如在货源上来之于社区民众、在店铺上来之于私人低租或无偿免租、在工作人员上绝大部分来之于志愿者。因此,在国内政府为鼓励慈善商店的设立和运作应该积极制订相配套的税收优惠和教育培训补贴政策,比如:对无偿提供房屋的企业或个人适当予以个人所得税收或者房产税减免、制订相应的从业人员及志愿者教育培训及补贴政策。比如:类似于上海世博会的志愿者免费系统培训,使年轻人在这里得到专业锻炼,让年长者在这里找到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
四、加强全民慈善教育,推进慈善事业蓬勃发展
在英国慈善已经深入人心,不管是年迈的老人,还是年幼的儿童对慈善都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也是英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国内要大力推进慈善宣传,大力推进慈善教育,慈善教育应从娃娃抓起,使慈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成为人文思想的主旋律之一。在慈善商店的推进上也可以先从校园着眼,依托于社区居民,设立相应的服务社区居民和困难学生的慈善服务网点,从而也可极大的避免物质资源的浪费,推进循环经济,另一方面,也可以先易后难逐步推进慈善商店网点在国内各地区的铺设。
慈善商店在英国
评论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