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融资:微观视角看“产融结合”


  编者按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提出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建立农业信贷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鼓励引入多元化资金。眼下正值春季农业生产的关键时节,本报记者选取山东、河北等产粮大省以及云南、广西等遭遇春旱的省份进行现场采访,深度挖掘金融机构在改善和创新“三农”金融服务方面的典型案例和在组织制度、产品服务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及待解问题,敬请关注。

  

  清明时节,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的菜农梁效岗正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施肥。看着已经挂果的西红柿和辣椒,喜上眉梢的梁效岗对记者说:“再过大半个月就能丰收了。这两亩蔬菜3个月前就与燎原果蔬专业合作社签订了收购订单,早已定好价格,稳赚不赔。”更让他高兴的是,仅凭着手里的订单,就从寿光农村商业银行拿到了一笔2万元的贷款。

  以农民使用订单为条件的订单质押贷款在寿光迅速推广,并已扩展到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订单融资不仅为这些农村经济组织带来了宝贵的资金,还因订单的普及使用带来了新技术、良种推广以及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塑造。”人行济南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杨子强认为,订单融资不仅促进了蔬菜产业升级和优化,还为微观层面的“产融结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对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在宏观层面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订单融资旨在以金融的力量影响微观主体的选择,产生更有效率的生产组织形式,从而改变和优化蔬菜产业的业态。因此,金融对于产业发展的意义不仅限于资金支持,而且成为优化产销模式和农业结构的有效手段和杠杆。在提供基本金融服务和资金供给的基础上,衍生出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从而给“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一论断增添更多的内涵。

  农民实现“三不愁”

  近几年,蔬菜价格大起大落,犹如过山车般的行情让农民深受其苦。“愁销路、愁价格、愁贷款是农民种菜的三大愁。”梁效岗说。

  正因如此,农业部和人民银行提出了支持订单农业发展,在寿光试点“订单+期货+保险”的蔬菜生产模式。众所周知,发展订单农业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寿光蔬菜经过多年的种植经验积累后,走上了品牌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合作社、龙头企业纷纷设立,订单的使用已经覆盖蔬菜和果品生产、销售、外贸等各个环节。“订单融资正当其时地适应了这一趋势。”人行潍坊市中支行长刘福毅认为。

  “订单本身不能质押,但是可以作为贷款条件。”燎原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春香解释,梁效岗是合作社推荐的使用订单的贷款户,利率比一般贷款户要低很多。如果是合作社社员,贷款额度则能达到10万元以上,这些社员在贷款时由合作社向银行提供订单协议,因为还从合作社“走钱”,所以银行还能监测他们的资金流,从而降低了贷款风险,对于社员而言,不仅贷款利率优惠,期限还与订单品种的周期相匹配,随时签约,非常灵活。

  在批发环节,合作社对着外面的超市和商场,同样使用订单。据了解,燎原合作社在外共有160个专柜,一天的蔬菜销量有15吨,其中经销的超市专柜一年一签合同,每天下订单。由于销售回款有一个周期,所以合作社往往缺乏流动资金。为此,寿光农村商业银行又创新出以订单为纽带的“供货商+销售商+银行”的法人订单融资模式。“根据三方协议,在银行开立以燎原为名称的账户,所有结算资金到这个账户上来,然后根据生产的发生额确定授信额度。”李春香说,燎原合作社去年就凭借超市下的订单,获得了500万元的信贷支持,“相对于担保和抵押,订单融资节省了很多成本。”

  在蔬菜产业的上游育苗和育种企业,订单融资也开始渗透。新世纪种苗公司董事长桑毅振告诉记者,由于育苗育种成本高、风险大,越来越多的农户使用“合同订苗”,这样农户种菜一茬可以改成两茬,提高了单产率。该公司已经培育了一批合作了10年或5年的客户,下一步打算把这些订单集中起来,向银行申请订单融资,替代此前的大棚抵押贷款。

  寿光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颜廷军认为,订单融资带来的是三方共赢的局面。农民签订订单,实现了“三不愁”,规避了菜价暴涨暴跌风险。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有了稳定的货源,还保证了蔬菜质量。订单农业也给银行带来更具规模的客户群,实现了对农户贷款的批量化处理,还减少了风险。整个蔬菜产业链条就此能够实现良性循环,整体的资金使用成本也大幅降低。

  稳定“菜篮子”的金融杠杆

  农业规模化生产,订单是一个渠道。人行寿光市支行行长姜森脑海里有一条清晰的弦,现代农业是“大农业”,订单是供需平衡、稳定价格的根本,这是一个好的路径。

  那么怎样才能通过一层层涟漪效应把金融的作用和杠杆放大?姜森为此绞尽脑汁,“需要每个环节都要看出优惠,人行给农信社再贷款,农信社再给企业优惠利率,企业给签订订单的农民价格优惠,才能提高农村经济主体使用订单的积极性。”

  在人行潍坊市中支推动下,潍坊市政府已把蔬菜订单融资列入重点工作,寿光市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农产品订单质押贷款暂行办法》。2012年人行寿光市支行发放支农再贷款4.7亿元,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累计办理了4.5亿元订单融资,寿光市政府还承诺每年按订单融资新增额的1.5%给予风险补偿。寿光农村商业银行则对订单质押贷款的农户、合作社或者企业优先贷款,同时给予优惠利率,较一般贷款利率少上浮10至40个百分点。“我们将来也会引导更多的农民使用订单,开发标准化的育苗合同,帮助农户制定一年的种植计划,把订单蔬菜搞大。”桑毅振说。

  订单农业全国都有,但是用来融资却是首创。这需要在技术上进行精心设计,才具有可操作性。按照贷款程序,农户或企业提供的订购合同必须在主管部门登记备案,才能用于质押贷款,其中种植业订单经农业局、家禽养殖订单经畜牧局登记备案。“这是贷款环节上不可或缺的程序,目的在于核实订单的真实性。”寿光农村商业银行副行长赵庆国说。

  为进一步稳定生产,人行寿光市中支还推动把保险机制引入订单融资模式,让农户和银行吃上了定心丸。对于农户订单融资,通过农业保险降低种植业风险,对于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法人融资,则设计履约和信用保险,推动了订单融资迅速发展。截至2012年末,寿光市从事蔬菜订单生产的农户达到3.7万户,占全部蔬菜种植户的41.5%;订单蔬菜种植面积55.1万亩,占全部蔬菜种植面积65.6%。

  迄今寿光已有近80%的农户进入产业化体系。订单融资,正成为稳定“菜篮子”重要的“金融力量”,不仅价格得到平抑,保障了农民利益,蔬菜的质量也通过订单得到控制。

  撬动蔬菜产业升级

  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寿光市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订单使用者已经形成了默契,订单融资并非仅是为了让农民获得贷款,长远意义在于以订单促进产业化的发展。如今“寿光蔬菜”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与订单产业发展不无关系,而订单融资,正是其催化剂。

  获得订单质押贷款的合作社和农户,多用资金进行了国产良种和技术研发。“燎原研发的作为水果的小黄瓜和彩椒附加值最高,超市里供不应求,需要每天一摘。”李春香说。这些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苗种,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比较效益,还大大提升了国产种子的市场份额,改变了蔬菜种子大部分从国外进口的局面。

  “我们带动的都是乡镇里种菜最好的农户,第一年一个良种在订单农户中推广,第二年这个村里就有70%-80%的农户种植这一品种。”桑毅振告诉记者,有了订单,龙头公司带动良种、新技术、新型种植模式推广的作用更加充分和明显,也延伸着寿光蔬菜从种苗市场、种植技术研发到市场开拓的产业链条,塑造着国产蔬菜知识产权和品牌的竞争力。随着寿光蔬菜产销模式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农民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共享了产业升级的益处。统计显示,2012年,寿光参与订单农户人均现金收入14200元,同比提高13.6%,较全市平均水平高26.8%。

  人行寿光市中支已经在酝酿对订单融资进行升级。“我们打算推出一种叫信用保证保险超额赔付的融资模式。”姜森说,由政府按融资总额的1.5%出资组建一个风险补偿基金,专业合作社或者农户出资2%-2.5%,银行据此让利10%-30%,资金池共占贷款总额的5%。“如果出现风险代偿资金先从池子里拿,用完后其余的95%由保险公司兜底。如果是中小企业贷款,则先由保险公司兜底,然后从池子里拿。”

  相较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以股权为纽带的结合,订单融资诞生出微观层面的“产融结合”涵义,并以其渗透性和高效性,催生着寿光蔬菜产业的升级。人行济南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杨子强认为,这一新模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在全国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金融服务的思路,也应当从提供基本服务,将眼光放远到对所支持行业的整体促进和影响。(记者 李文龙 温跃 赵小亮 通讯员 邓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