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经营模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无疑成为近期银行年报公布中的一个看点。从已经披露的上市银行年报看,净息差或者净利差变动出现分化,其中五大国有银行中的工行、中行和建行2012年的净息差或者净利差同比持平或小幅上升,而农行、交行以及其他股份制银行等则同比下降,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和中信银行等净利差同比下降超过20个基点。
去年各商业银行“有升有降,以降为主”的净利差变化,既是受经济增速放缓、金融脱媒等因素的影响,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存款利率上浮这一“惊险一跃”的生动体现。同时,净利差没有整齐划一全部下滑,说明各商业银行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做出不少应对举措,这也进一步显示,这一业内高度关注的改革,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有升有降,以降为主”的净利差变化,是各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竞争的结果。去年,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其浮动区间经历了两次调整,存款利率上浮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下浮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这两次利率调整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各商业银行在利率定价上显示出不同倾向,激烈竞争由此加剧。在公布存款利率可以上浮1.1倍后,各国有商业银行初期基本按兵不动,但不少城商行则不仅将一年期存款利率直接上浮至1.1倍,不同档次的定期存款同样出现“一浮到顶”,此后这一行为开始由小银行向中大型银行传递。可以说,存贷款重定价成为过去大半年时间,各银行面临的重要选择,也正是因为大小银行在竞争中定价策略的不同,出现了短期内各行利差的不同变动。
但要看到,利率市场化改革本身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其对各商业银行利差变化、经营模式的影响也将是一个深刻且渐进的过程,特别是,今明两年存贷款利率的重定价过程,将伴随各银行利差的继续变化。比如工行去年已经完成了75%的存款和50%的贷款的重定价,剩余部分将在今年前两个季度完成重定价。建行去年将近60%的存款进行了重新定价,今年开始剩下的另一部分存款将继续重新定价,随之贷款也将进入重新定价时期。正因此,建行行长张建国表示,今年银行净息差有可能稍微降些,但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他并且表示,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并不是一年就能结束的。
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此前曾指出,利率市场化最主要的是“定价权”,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要尊重企业的自主权,同时反映客户的选择权,反映差异性、多样性的要求以及对风险的判断。从目前大小银行对存款利率采取不同浮动区间的策略看,各银行利差受到的影响程度当然不尽相同。但这个不同会不会只是暂时现象,大型商业银行能否真正发挥利率定价的引导作用,而不是相反,则取决于各银行在这一改革进程中的战略抉择。
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过程不应仅仅是价格战,更应是产品创新、战略转型的过程。从美国长达16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看,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市场的创新相辅相成。伴随利率市场化,美国的综合化经营管制逐步放松,各银行加强业务创新,调整业务结构,核心竞争力出现明显变化,非利息收入占比从利率市场化初期的不足一成,上升到2005年的三成有余。
在利率市场化的影响逐渐深入时,中国的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应对。去年十八大召开期间,建行董事长王洪章说,利率市场化确实对商业银行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为更好应对利率市场化,建行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提出了综合化经营战略;提高定价能力;调整信贷结构和经营方式。在这几天公布的年报中,各行对此都有举措。民生银行表示,受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影响,中小、小微企业客户贷款已经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争夺的主战场;浦发银行则表示,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将运用债券、中票、私募债和融资类理财产品等工具,为客户拓宽融资渠道,促进本行公司金融表内外资产业务协调发展;工行更是提出了“资产持有大行向资产管理大行转变”的目标,并将资本占用少、附加值高、客户需求大的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作为战略转型重点。
可以说,直接影响银行盈利水平的利差变动,仅仅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渐进过程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各商业银行不应只停留在“价格战”层面,而是要扎扎实实落实“创新战”。即应以创新促转型,找到各自发展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打好特色牌,走好转型路。(作者:赵 洋)
金融观察:利率市场化影响将是渐进过程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