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很有经商的头脑。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他发现价格涨落有个极限,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这就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相反,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积极性,人们就不愿生产,市场的货物也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故他提出一套“积贮之理”。这就是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买进存贮起来。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贵出如粪土”,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抛出。就这样,范蠡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年谷贱伤农与荒年民不聊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范蠡著有《陶朱公理财十二则》(可能是后人所托),内容如下:
能识人:知人善恶,赈目不负。
能用人:因财器便,任事可赖。
能知机:善贮时宜,不致蚀本。
能倡率:躬行以率,观感自生。
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能敏捷:犹豫不决,到老无成。
能接纳:礼义相交,顾客者众。
能安业:弃旧迎新,商贾大病。
能辩论:生财之道,开引其机。
能办货:置货不拘,获利必多。
能收帐:勤谨不怠,取讨自多。
能还帐:多少先后,酌中而行。
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纪录的典范。《史记》中载其“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就是说在从商的19年中,他曾经“三致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在秦汉时代,人们就把那些巨富们称为“陶朱公”,其名字成了财富的代名词。
我们现在衡量一个企业家或高级职业经理人时,常常以学历、技能、工作经历、人脉背景等作为对其能力的判定标准,但是,用这些指标去衡量一个将才,即工作性质以技能为主的员工还算适合,若是用这些指标去衡量一个企业的领军者或决策层领导者,就不再那么有效。因为,对于这一特殊的人才群体,一些超乎技能层面的东西,才是这些人应该具备的最关键的能力,而大多数人却忽略了这些很简单且朴素的东西。
德为立身图强之本
其实范蠡忠诚的不仅是勾践,更是在履行对自己人格的承诺。在现代社会中,像范蠡那样笃信诺言,处顺境不骄,于逆境不疑的为人品格已经弥足珍贵。按照现在的一些价值观来看范蠡的行为只是一种愚忠,其实不然,范蠡的这种品德不仅换来了伙伴的信任,也换来了对手的尊敬,具有这样人格魅力的人,在有聪颖的智慧,怎么可能不成就大事呢?我们今天的企业中,不乏因为个人德行的缺失而制约了企业发展的领导者。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在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能深刻感悟此中道理并亲身例行者,想来不会有很多。而那样去做了的人,虽然暂时可能会被社会的主流思想所嘲笑,甚至吃一些小亏,但是,最终大成的,还是这些以德为本的人。
“儒”、“道”相济的思维哲学
儒家的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方正的治国与为人大道,是春秋战国及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处事、治国的主流思想,甚至一直沿袭至今。道家思想则追求道法自然,虚静无为。而受这种追求自然、无欲、无我的观念影响,道家思想者中很少有人从政,因此,在当时基本没有以道家思想领导与管理国家的领袖阶层。而范蠡有一个开放睿智的头脑与宽广包容的胸怀,其兼具了儒、道两家之长,更广纳百家之思,又不囿于其中,跳出百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样的思想特点构成了其独特的,即有儒家的礼信才德与直勇,又有道家,应天时,融入自然,顺应环境,借助环境,至韧至柔的特性。同时,范蠡善于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借鉴法家、墨家等诸子的治国统军之法,使范蠡之思、之行,坚时如磐石,韧时似皮革,而柔时又似湍流入溪,无影无形。
在从政时范蠡就体现出一种儒、道相济的思想与人格特性,也唯有这样的特性才能带领衰败的越国走出困境。在当今社会,作为一个处于市场环境复杂,企业生存艰难时期的企业管理者,正应该具备儒、道相济的思维,才能带领企业于逆境中不挫,顺境中不骄,客观机敏地应对宠辱,达到带领企业平稳发展的目的,而非是大起大落。
晓利害,知进退
吴王夫差在彻底失败后,勾践不忍心杀他,要给他一块封地,让夫差做属臣,夫差则无法接受失败与屈辱,羞愤自尽。这又验证了那句话:活着才是赢家。当台风过后,小草有资格嘲笑倒在身边的参天大树。勾践与范蠡的胜利也可以理解为是道家思想的胜利。
大道自然,顺势而为
范蠡借助地理位置的优势从事早期的各国贸易,范蠡对经营贸易的理解是:越国盛产蚕桑、齐国广耕锄、秦国多冶炼、赵国善土木,各国有各国的特产与需求,经商就是促成各国间的商品交流,互通有无,在使各国受益的同时,商家自然得利。范蠡还经营农业、养殖等,并且总结出了很多经营方略,其精髓特点为:顺应自然环境与趋势,预测事物发展规律,而后借其力,驱其势。
天下己任,道义于肩
有一句话叫做“无商不奸”,虽然说法有些片面,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由古至今,商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此采用各种手段:投机取巧、哄抬物价、小秤入大秤出等技巧,甚至是严重违背道德的手段。而范蠡不仅做到了“君子生财,取之有道”,更有一股侠商的气概。范蠡认为:商人能够牟利的根本是百姓,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消费者。对待百姓要存感激之心,予以其回报,这样百姓才更愿意与你打交道。这和彼得·德鲁克的观点:“企业必须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才会回报给企业以利润”的观点不谋而合。道家创始人老子也有同样的观点:“天地不为自生,故能长生”。
在认真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的同时,还要从中国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吸取宝贵的管理营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并结合当下的国情、人情和商情,来开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