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利益保护开创新格局


        近期市场“热点”不断。上周五,中国证监会通报了万福生科涉嫌欺诈发行及相关中介机构违法违规案,而在同一天,平安证券召开媒体发布会,宣布设立“万福生科虚假陈述事件投资者利益专项基金”。

        万福生科案是继绿大地之后出现的又一起性质恶劣的造假上市案件。2008年至2011年万福生科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左右,虚增营业利润1.8亿元左右,虚增净利润1.6亿元左右。在这几年间,万福生科实现的净利润累计仅仅只有2000万元左右,根本达不到上市的条件。而监管部门的调查表明,万福生科造假作案手法隐蔽,资金链条长,时间跨度大,涉及300余个个人账户,调查对象涉及4省市的数十个县、乡、村镇,形成667卷、共计15万字的证据材料。就连该公司董事长龚永福也发出了“造假太狠”的感叹,从中也折射出其造假的疯狂程度。

        万福生科能够成功上市,其保荐人平安证券未能勤勉尽责难辞其咎。事件曝光后,市场口诛笔伐之声不绝于耳,平安证券亦再次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业内人士纷纷要求对平安证券实施严厉的惩罚,其中甚至不乏撤销其保荐资格的建议。

        无论平安证券是出于“花钱买平安”的目的,还是真的“良心发现”,其设立补偿基金的举措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即使是平安证券偿付投资者之后无法向万福生科及其主要责任人员实现追偿,仅仅其2010年至2012年间保荐承销获利45亿元来看,“损失”区区3亿元也“不值一提”,更何况其还拥有追偿的权利。

        平安证券设立补偿基金,最大的亮点在于投资者的利益有了保障,而且,维权成本较低,这也是此前诸多投资者维权案件中所不具备的特质。而证监会相关人员亦表态称,“乐于见到探索市场的方式来尽快地保护投资者利益”。

        按照惯例,在中国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后,如果投资者欲维权,一来诉讼时间跨度较长,二来维权成本高昂,三来索赔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四来上市公司是否愿意拿出真金白银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事实上,像此前东方电子等众多的维权案件,对于投资者的赔付都不到位。因为有了3亿元的资金保证,利益受损的万福生科投资者索赔应该不存在类似的问题。最重要的还在于,投资者从启动相关程序到赔付资金到位,时间跨度将较短,不会像当年银广夏案那样上演了6年“马拉松”的“杯具”一幕。

        平安证券设立补偿基金,其在A股市场中树立的“标杆”性作用毋庸置疑。今后如果有类似案件出现,平安证券就是“榜样”。除了监管部门对平安证券的处罚能起到威慑与警示作用之外,由中介机构自己出资(并且该出资有可能打了“水漂”)的模式,其警示效果同样不容忽视。

        维权难也是A股市场的一大“劣根性”,在制度建设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横行的市场中,立案难、诉讼难、索赔难是投资者维权难的真实体现。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投资者最终不得不放弃维权,其利益得不到保护不说,某种意义上还助涨了市场上的违规行为。如果平安证券这种“创新”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模式能够在市场中推广,不啻于投资者利益保护的一大福音。

        当然,平安证券设立补偿基金的方式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行为。市场化方式保护投资者利益固然有其必要性,但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更应该立足于法制化。而这,应该是平安证券设立补偿基金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