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章分为六个部分。一、话说价值,关于价值的一些传统说法;二、为价值正名,我对价值的一些自己的看法;三,价值的特性;四、劳动、效用与均衡,对三种主要价值理论的简评;五、合理价格与价值;六、价值的运用,等价交换,价值规律。重点是二、五两部分,只是提纲式的,建立一个架构。
一、 话说价值
中文价值在英语中就是value。value一词来自拉丁语valere。从词源来讲,这个词的词根的意义十分模糊,其意义遍及所有方面,从“是好的”到“具有体力或勇猛”。它在14世纪进入英语,可直到19世纪,该术语几乎只与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有关,意指物的价格,或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人类劳动。从那个世纪末开始,在新康德主义者、叔本华、尼采的哲学中,该术语的意义扩张了。同时,以价值为研究对象的学说即价值论(value theory)或价值学(axiology)开始得以系统发展,也有人称其为价值科学(science of value)。广义地讲,价值泛指人们认为是好的东西,某种因为其自身的缘故而值得估价的东西,这种东西具有人所欲求的、有用的、有兴趣的质。价值也是主体主观欣赏的或主体投射到客体上的东西。总之,价值涉及所有人做出的有关个人和社会的各种类型的规范判断。在有关道德哲学的书中,其意义通常被理解为“值得个人或社会向往的行为或目标的特定方式之信念”。
价值从古希腊时期已经有了萌芽,一直到19世纪,价值几乎成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专属。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到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就停滞了。价值研究的重点就转变成哲学价值,哲学价值开始不断发展,形成了一个枝繁叶茂的庞杂体系,与经济价值交织在一起,使人眼花缭乱。 价值概念非常宽泛,价值被习惯分成:哲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有的人认为价值工程也是价值,价值工程相当成本核算,怎样节约工程的成本,严格说来价值工程不是价值。哲学价值的本质是什么,哲学价值的本质说有:实体说、属性说、关系说系统说、意义说(解释说)、观念说、关系和属性说。经济价值的本质说主要有: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
二 为价值正名
价值问题的研究新兴而又古老,最初经济学家都想探求价值的一种不变的尺度,即价值的内在原因和尺度。古希腊的时候已经对价值问题有了研究。色诺芬、苏格拉底、帕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对价值有许多论述,主要是关于经济学,也涉及哲学。色诺芬在他的《经济论》中就有效用理论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直觉意义上的价值度量,即价值的内在原因和本质。他发现质上的等同性。由于开拓性的论述,马克思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亚里士多德在商品的价值表现中发现了等同关系,正是在这里闪耀出他的天才的光辉”。在古希腊,价值的名称是axio,价值学被称为axiology。
价值问题重要而且复杂,价值问题的困扰一直存在。价值问题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价值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必要对这广泛纷繁的价值进行甄别,价值到底是什么,这么多价值之间是什么关系。因为我们如果不弄清楚真正的价值是什么,那么彼此之间所说的价值可能就是不同的东西,又怎么会有共同的语言,价值存在的问题首先就在于此。价值分为哲学价值与经济价值,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经济价值被说成劳动、效用、均衡价格,这些说法正确吗?不正确又为什么错。价值分为哲学价值与经济价值,这样分类合理正确吗?哲学是概括性的,怎么会与经济并列。如果不合理,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哲学价值与经济价值都被说是价值是不是有问题。经济价值被认为是劳动、是效用、或者是均衡价格等。很多彼此之间很不相同的东西都被说成是价值,常识和逻辑告诉我们,这一定有问题,不可能都对,或者全部都是错的。有许多的价值理论,彼此争论不休,甚至严重对立。各种价值理论常常似是而非或自相矛盾,难于自圆其说,更不能说服别人。价值的问题首先来自价值本身,价值是什么都没有说清楚,名不正,言不顺,价值问题不混乱才怪。
要讨论价值,应该首先知道什么是价值,我们要说清楚价值,无非要从这两个字入手。价值拆开就是价、值,关键是怎么理解。到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价、值分开理解,价就是价格,这是没有问题的,值被理解为值多少货币,值多少钱,还是价格。所以绝大部分都是把价值理解成价格。理解价值的关键是对值的理解,其实价值的值是对价格的评判,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价值。应该这样理解价值的:价就是价格,值是值得,是对价格的评判,价值就是价格是值得的,或者这样说,值得的价格就是有价值。价格有值得,有不值得,我们所说的价值不包括不值得,或者说价值不包括负价值,在判断价格是否值得有三种状态:正、零、负,既有价值、没什么价值、负价值。价值--价有所值,就是价格有所值,价值就是价格的正面评判,是指优势价格。价格有优势价格、均衡价格、劣势价格;优势价格能够带来利益,体现为有利润,均衡价格没什么利益,利润很小,劣势价格带来是负的利益,体现是亏损的。价值怎么评判,有两个因素必不可少:一个是评判标准,什么是值不值得,利益就是评判的标准,如果没有标准就不知道值不值得;另一个是怎么评判,价格与什么比较才知道是不是值得,价格与成本的比较才能知道值不值,只有价格本身并不能知道值不值得。价值与价格有关,任何与价格无关的都不是价值;价值不是价格,任何把价值等同价格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这就是价值研究经常出现的主要问题,一是把与价格无关的问题说成是价值问题;二是把价值等同价格。如果我们设想人类没有交换,也就不会有价格,所以就没有价值。动物的情况就是这样,人类的早期也是这样的情况,这不会影响人的生存,人们对物的有用性的认识也不会有多大的妨碍。那么人们大概对物的有用性不是称为‘价值’,而是会说成是‘物值’--物有所值。
为了说明什么是价值,或者是为了说明价值与‘哲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关系,我们来说说绝对利益与相对利益。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需要很多各种各样的物品。那么我们经常就会说物品对我们有用,我们有时候会说物品对我们有‘价值’。有用与有价值是什么关系,有用与有价值有什么不同。我们说到价值一是与物品的性能(有用)有关,二是与价格有关,那么价值与性能和价格到底是什么关系。这是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的,没有用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没有价格的东西也是没有价值的,这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的。问题的关键是有用的、有价格的与有价值的之间是什么关系,未必就有多少人清楚了。
我们都知道,粮食对人来说非常重要,没有粮食,人就会饿死。很自然我们就会说,粮食对于人是有‘价值’的;水对于人来说也是必不可少,没有水人会人很快就会死亡,所以水对人来说是有‘价值’的;空气对于人来说就更重要,人是一刻也离不开空气,空气对于人来说是有‘价值’的。这种只是一般讨论物质对于人的重要性,或者说对于人的作用,对于人的有用性,这种没有考虑数量只是讨论物品的有用性,我们称为绝对价值。对于生存的角度来说,空气最重要,没有空气人几分钟就会死亡;水对于人来说也非常重要,没有水人几天就会死亡;粮食对于人来说也十分重要,没有粮食人几十天就会死亡。从生存的角度来看,应该说空气‘价值’比水大,水的‘价值’比粮食大,价格也应该是空气最高,然后才是水和粮食。实际不是这样,空气从来没有价格,水也没什么价格,粮食价格有时很高,平时也不高。从这些分析我们知道,重要的东西不一定价格就高,最重要的东西可以一点价格都没有。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物品的性能,或者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的重要性与价格不是成正比的。很重要的东西可以没有任何价格,比如空气。价值当然与物品的有用性有关,没有用的物品是没有价值的,但是有用的物品不一定有价值。价值更重要的是与价格有关,没有价格就没有价值,很重要的物品可以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很重要的物品可能没有价格。价值是为了说明价格的状况为目的。价格的高低是获得的容易与困难程度的体现。我们只有实际获得这些物品,我们才能够使用这些物品。价值在这些实际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例如如果我们天天谈论粮食的重要性,而不去取得粮食填饱肚子,我们照样会饿死。谈论粮食的重要性和填饱肚子我们经常当着一回事,但是实际上是两回事,这就是哲学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差别所在。在经济模式中,我们都是通过交换获得物品,交换的价值问题就是价格的(高低)变化问题,交换中获得的利益是相对利益。物品重不重要是一回事;物品如何获得,价格高不高是另一回事;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重要不重要是绝对价值,价格高不高是相对价值,必须区分清楚。我们平时说‘价值’就是又把它当做绝对价值,又当做相对价值。按照现有的价值分类。绝对价值就相当哲学价值,相对价值就是经济价值。价值只是相对价值,就是经济价值。价值不包括绝对价值,这是价值的一个盲点,也是难点。有用性是价值的基础,但是有用并不是价值同义词,有用的不一定有价值。这是理解价值的关键的一点,我们常常把有用性等同价值,这是不对的。物质是我们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一方面是对我们的关系与作用问题,有用性问题,这是所谓哲学价值,也就是绝对利益;一方面是如何获得问题,交换的价格问题,这是经济价值,也就是相对利益。我们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认为有用的就会有高的价格,就会更有价值。其实这是两个问题,或者说是一个钱币的两面,既有联系,又不是一回事。做个比喻,它们是盖房子的基础和房子,我们知道,没有基础是不行的,而基础不是目的,目的是房子。基础和房子不是一回事。‘哲学价值’就像基础,经济价值就像房子。
绝对价值就是所谓的哲学价值,相对价值就是经济价值。斯密说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就是绝对价值,交换价值就是经济价值。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价值只是经济价值,不包括哲学价值。哲学价值既绝对价值不是价值,或者说所谓的‘价值’不是价值。因为‘价值’包括哲学价值。‘价值’不是价值,这才是价值的真正的问题所在,真可谓是‘名可名,非常名’。分清楚了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就明白了哲学价值与经济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就能够破解斯密的‘价值悖论’。
哲学价值是物的有用性,经济价值是在有用性的前提再加上获得的困难程度。获得越困难,就越有价值,表现在价格上越高。比如空气非常重要,可是空气非常多,获得非常容易,没有价格,所以没有价值。钻石开采成本高,又很少,所以价格很高,价值大。
价值是经济价值,是相对价值。价值归结起来是利益。广义地说,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都是利益问题,这一点是相同的,所以它们才会混为一谈。但是它们的利益模式是不同的,绝对价值是绝对利益,相对价值是相对利益。绝对价值是一个主体和一个客体,主体得到客体带来的利益,经济价值是买卖双方在交换中获得的相对利益,卖方是出售物品获得货币,买方是付出货币得到物品,双方都有利交换才会进行。而经济价值是以卖方来衡量的。买方的利益已经体现在价格上,卖方能够获得利益就是有价值,经济价值是相对利益,卖方的利益是价格减去成本。这不就是利润,是的,利润是经济活动最重要的东西,价值就是要反映利润,不然价值怎么会重要和关键,价值就和利益一致起来。不是什么价格都与价值有关,这里的价格是‘合理价格’、‘理论价格’、或者‘供求价格’。价值不是利润的唯一来源,人为的垄断也能带来利润,其他因素也会影响价格。价值只是说明合理利润的来源,或者正当利润从哪里来,不是全部利润。
三 价值的特性
我们上面就什么是价值进行试探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价值的一些基本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价值,我们必须了解价值有什么特点。价值主要有这样一些主要的特性:相对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以及这三个特性的前提主体性,没有主体性就没有什么价值,也就没有价值的什么特性不特性了,但是我们经常忽视或者模糊价值的主体性。主观性是主体性的体现,有许多人忽视甚至反对主观性,把主观与唯心等同起来,主观与唯心不是同义词,主观不等于唯心。
相对性是价值最重要的特性,我们都知道相同的东西有时是有价值,有时是没有价值,有时负价值,说价值是变化的,变化就是相对的。价值是在许多二元因素的消长与博弈中发展变化的。比如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买家与卖家等等。实践性是价值的另一个主要特性,离开实际和实践的“价值”就不是价值了,我们上面的分析就知道哲学价值不是价值,价值不是‘理论理论’就能万事大吉的。创新性是价值的又一个主要特性,人们总是在追求更高的价值,已经在批量生产交换的商品的价值是很难升高,绝大部分是下降的。古董文物和一些稀缺的才有价值的升高。那么能够得到高价值的办法只有创新,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告诉我们创新是获得高价值不二选择,什么能够更好重新,只有科学技术和不断实践。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非常正确的。熊彼得的创新价值论当然很有道理,但是他也没有说清楚什么是价值。
四、劳动、效用与均衡
经济价值理论有很多,从主观、客观和均衡来区分,主观是从使用者或者买家的角度,即需求方面;客观是从生产者或者卖家的角度,即供给方面。经济价值理论有代表主要有三种: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我们用相对价值的观点来简要评论。它们都是‘绝对’地解释价值,不是‘相对’地理解价值,所以是不全面或者是不完善的。它们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原因,我们不能否认它们的历史作用。
1、劳动价值论 类似还有要素价值论等,从供给方面认证价值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http://wiki.mbalib.com/wiki/%E6%8A%BD%E8%B1%A1%E5%8A%B3%E5%8A%A8>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 <http://wiki.mbalib.com/wiki/%E7%BB%8F%E6%B5%8E%E5%AD%A6%E5%AE%B6>配第 <http://wiki.mbalib.com/wiki/%E9%85%8D%E7%AC%AC>提出。亚当匪姑? <http://wiki.mbalib.com/wiki/%E4%BA%9A%E5%BD%93%C2%B7%E6%96%AF%E5%AF%86>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守等量社会必要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价格随供求关系 <http://wiki.mbalib.com/wiki/%E4%BE%9B%E6%B1%82%E5%85%B3%E7%B3%BB>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劳动是价值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有价值的产品都是劳动创造的。但是劳动制造的不一定都是有价值的,劳动不能等同价值,价值不是用劳动来衡量的;劳动是包含在产品中的,产品对于买家是客体,劳动价值论实质是客观价值论,客体价值论;而且在价值的计算上,劳动是包含在成本中,是减项,同一个产品包含的劳动越多价值越低,价值可以说与劳动成反比。劳动价值理论是最早期的价值理论,漏洞很多,很不完善。劳动应该得到重视,而且常常重视不够,但是不是把劳动等同价值就是对劳动的重视。
2、边际效用价值论 从需求方面认证价值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在19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提出的,后由奥地利的庞巴维克和维塞尔加以发展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其特点是以主观心理解释价值形成过程,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随着人们消费的某种商品的不断增加而递减;边际效用就是某物品一系列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效用,即最小效用,它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它还提出了市场价格论,认为市场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
说到边际效用价值论,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效用,什么是边际。边际效用理论认为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某一商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与否……。边际就是最后增加的一个单位数量。这是边际效用价值论对效用与边际的定义。
应该说边际效用理论对于价格的理解有很好的指引作用,相对于劳动价值理论有不同,劳动价值理论实际是讲成本的问题,成本与价格不是一回事。效用价值理论是从价格分析价值。效用对于理解人与物品的关系是很有帮助的,效用是相对的概念,与价值的相对性是一致的。但是效用与价格没有必然联系,有效用不一定有价格,效用不能很好说明价格。所以可以这样说,效用其实没什么用。至于边际就更不着边际,边际是边界,不是末端、尾数。
边际效用理论之所以有问题,一是,效用是个体的感觉,价格是群体的结果,价格不是与效用成正比。二是,效用是虚的;价格是实的。效用是随时变化的,价格是相对稳定的。三是,边际的说法是有问题的,把末端、尾数当做边际。
而且只有价格本身并不能说明价值,价值不是价格,价格是绝对的,价值是相对的。
3、均衡价值论 综合供给和需求说价值。
马歇尔均衡价值论是其《经济学原理》的核心。马歇尔以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费用论为基础,吸收效用边际分析和心理概念,论述价格的供给一方;又以边际效用学派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改,论述价格的需求一方,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之两刃,是同时起作用的,从而建立起均衡价值论。马歇尔用商品的均衡价格来衡量商品的价值,认为均衡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均衡价值论的核心就是认为价值就是均衡价格。
均衡是经济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均衡价格是指供求平衡时的价格。均衡价格是无数个价格的一个,价值与价格有关,但是价值不是价格。任何把价格等同价值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均衡价格只是无数价格的一个,其他价格就没有价值?而且有的东西是不会均衡的,比如钻石。不会均衡是不是就没有价值呢?当然不是。而且均衡的时候价格与成本十分接近,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价值是用来衡量获得的利益,是价格与成本的差,而不是价格。价值是一个过程,有无数的点,均衡只是一个点。一个点不能包括一个过程。
五、合理价格与价值的计算 需求数量的估算
价值就是关于价格的学说,价值就是关于价格与成本的关系的学说,价值就是注重带来更大利益的价格。为什么要这样来强调,是因为在价值研究中,要么只是注重在于成本方面,如要素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要么只是注重价格方面,如边际效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实际上也是注重价格。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价值理论只是注重价格和成本的一个方面,缺少对它们相对关系,以及之间所带来的利益问题重视和分析。
价格是从哪里来的,我们都知道价格来自交换。我们在讨论价值的时候,是在交换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杰文斯认为,不完全了解交换理论必不能有正确的经济学观念。没有完全了解交换必不能知道价值。因为没有交换就没有价格也就无所谓价值。
说到价值,我们必须来说说价格和成本以及它们的关系,价格与成本都是商品所具有的两个基本属性,而且它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区别是明显的,价格与成本是不同的。那么价格与成本是如何形成与变化的,不同的经济理论有各自的说法,这就是各种经济理论或者说价值理论的分水岭。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价格。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价格。均衡价值论认为供应价格与需求价格平衡的价格是均衡价格,均衡价格就是商品的价值。
在说到价格理论的时候,一方面是从供给方面来讨论价格,比如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用商品生产商品理论等等。另一方面是从需求方面来讨论价格,如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等等。
在讨论价值问题的时候,我们看到这样一些问题,把价值当成价格,成本与价格混在一起。劳动价值论认为价格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由时候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说价值的关键在于劳动。其实劳动是与成本有关,而且只是成本中的一个要素,成本还包括土地设备、原材料、资本等要素。效用和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效用是价格的基础,但是效用没有必然与价格关联,有效用的物品不一定有价格。边际效用也没有说清楚价格是如何形成变化的。均衡价值论虽然指出价格的变化与供求关系有关,也只是定性的,没有定量的说明。
价格的形成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考虑,供给是价格的基础,需求是价格的变化依据。供给就是关于成本的问题,就是供应方面,没有供给,需求也不可能实现。需求就是关于价格变化的问题,没有需求,供给再多也没有用。需要是价格的前提,没有需要就没有什么价格,供给也没有意义。有的人就认为价格的形成是因为效用,有的说是偏好。从需求方面讲,有两个因素,一是需要,二是实现需要的能力,能够实现的需要称为需求。从供给方面讲,成本是供给的底线,低于成本供给方是不愿意交换的。需求与成本在交换中的博弈,就是价格形成与变化的原因。需求就是一定数量的需要,需求量;供给是一定的成本供给,供给是有数量限制的,没有无限的供给量。一定数量的需要,一定成本下的供给数量,在交换的过程中就形成价格,并且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有一个特殊的情况,需求量等于供给量,价格接近成本,称为均衡。
价格=成本+成本*价值系数
价值系数与需求量和供给量相关,是可以估算的
价值的基本问题就是就是需求与供给的关系问题,价值就是需求量与供给量的比值关系。
六、价值的运用 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
正确的价值理论能够解决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也能够说清楚一些特殊的经济现象。比如什么是财富;什么是等价交换,等价交换是什么相等;什么是价值规律;一些特殊的物品价格为什么不断创造高纪录,如文物古董;股票的价格为什么会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有时高得离奇,有时低得难以置信。以前的一些价值理论都不能很好说明这些问题,相对价值理论能够解释这些问题。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价值是与价格有关,是为了说明价格的状况,价格的形成与变化,也就是为了解释交换价格的变化。我们知道交换的价格千变万化,而且交换的时候又要求等价交换,是什么相等,怎么相等。这些是经济学最基本的问题,可是到现在经济学的教材没有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经济正常运行,市场公平合理的基础。因为如果没有等价交换,那么欺诈和强买强卖就可以大行其道。等价交换是什么相等,等价进行交换的双方为什么获得的利益常常不一样。交换的价格可以说是无数个,而且是变化的,没人说清楚什么相等,所以有人否定等价交换。有的人认为等价交换是成本相等。好像这样才公平合理。计划经济就是按照这样的原则执行的,所有的物品价格都是固定的,行业工资标准都是一样的。等价交换显然不是成本相等,因为交换双方获得的利益是不一样的。等价交换是代价相等,代价是与成本以及价值有关。如果交换总是按成本相等进行,那么交换就不是合理的交换,经济就变成死水一潭,没有活力,不能很好发展。如果交换总是不等价的,那么一定是受到某种外力的作用,所以交换是不是等价关乎公平和正义和经济发展。
经济学是不是有价值规律,什么是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是这样来阐述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这是有问题的。那么有没有价值规律,什么是价值规律。在市场条件下,合理价格的运动变化轨迹,是价值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价值规律包括价格和成本的变化规律,价值规律的运动,总是从大到小,趋近于0,并且在0附近波动。价值规律:在市场条件下,理论价格是从高到低变化,趋近平均成本(成本也是变化的,下降趋势)实际价格围绕理论价格上下一定范围波动。
文物古董的价格为什么越来越高,因为其价值越来越大。价值是需求量与供给量的比值关系,比值越大价值越高。古董文物大多数是唯一的或者数量非常少,而且不能再生,想买而又有能力购买的人越来越多,所以价格就不断攀升。
股票的价格为什么会高得吓死人,也会低得使人窒息。股票的数量是固定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它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大起大落。价格的变化是因为价值的变化,价值变化是因为实际数量和需求数量变化,以及它们的比值改变的关系。实际数量是可以明显知道,但是需求数量是一个看不见,但是不是无法测算,只是测算不是那么直白,并且每个人测算不都是一致的。在股票上涨阶段,人们都认为会上涨,所以都要买,需求量远远大于股票数量,价值很大,价格一路飙涨,就会上涨到很高,高到有人不敢想象,这里也有人为炒作的因素;同样是这支股票,股票的数量是不变的,但是在下降阶段,因为人们都不看好,都想卖掉股票,供应数量远远大于需求数量,是负价值,所以价格就会一路走低,再加上人为因素,低得持有者郁闷、窒息,痛不欲生。
这些是我对价值以及价值理论的初浅的认识,主要是解决什么是价值。知道哲学价值不是价值;价值是经济价值,是相对的。并且解决一些经济理论与实际的的问题。
方建良 2012年12月
本人简介:业余时间学习探讨经济问题,主要是关于价值
价值相对论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