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降价,权宜之计!


 景区降价,权宜之计!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
 
 
 
前言:
 
即将到来的“五一”小长假,全国1200多家景区纷纷打起了“降价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将实行门票价格优惠的景区中,5A级景区60家,4A级景区约350家,3A级及以下景区约800家,景区门票价格平均优惠幅度约20%。
 
谭老师注意到,此次降价景区多数为冷门景区,不少游客觉得降价仍难以得到实惠。和国外低廉的票价相比,国内降价后仍居高不下的票价仍然让人望而却步。
 
景区门票降价或免费,自然会受到游客的欢迎,但景区会因此陷入亏损吗?中新网财经频道发现,很多景区不亏反赚,门票降价或免费后其并未亏损,收入反而上涨。
 
以湖北为例,据了解,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长假,湖北景区门票就曾降价。据统计,各景区门票价格虽然至少降了15%,但门票收入不比往年逊色。其中,神农架景区去年双节长假景区接待量,比历史最好的2010年还要高71%。,景区门票收入1400多万元,比往年增长了127%。
 
河南嵩县更是尝到了景区免费的甜头。据嵩县旅游局局长范小红介绍,2012年10月9日至21日,嵩县景区免门票13天,少收了门票1500多万元,但综合收入达到5700多万元,同比增收4000多万元,13天涌入22万人,人数同比增长687%,土特产销售增长了30倍。
 
著名销售专家谭小芳老师讲到,对于景区纷纷降价或免费,有评论指出,凤凰收“进城费”,搞的是“门票经济”;嵩县景区免费开放,搞的是“旅游经济”。两种“经济”,一词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旅游是个综合性产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行业,门票收入只是旅游产业链上的六分之一。景区不应把目光仅仅放在门票上,而应该利用景区本身对于游客的吸引力,树立大旅游的观念,在相关的服务性产业上下功夫,完全可以通过发展配套商业设施来补足门票损失,使景区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前几天在某知名温泉度假村调研,景区老总感慨地告诉我,广东温泉价格竞争愈演愈烈,平均价格已远低于北京和江浙。广东现有温泉景区100多家,游客可选择空间越来越大,景区质量和服务差异日益缩小,价格便成为游客作出选择的关键因素。面对这种情况,要有效调控市场,保证客源和收益稳定增长,景区必须做好价格决策。
 
价格决策有三种:一是高价策略,追求利润最大化;二是低价策略,追求市场占有率;三是竞价策略,以对等定价或持续降价应对竞争或回避竞争。谭小芳老师表示,具体采取何种方式,要看产品特性和市场环境。
 
景区品质很高,市场供不应求,又有不可替代性,可以采取高价策略,但必须时刻关注游客满意度。如果区域市场同质化产品过多,景区即便品质很好,也不宜定价太高,否则会有市场风险。当年周庄景区门票提价,受到全国旅行社抵制,结果使乌镇景区乘势崛起。此外,著名风景名胜区由于资源具有公共属性,也不宜定价过高。丹霞山在申遗成功之后打算涨价,就曾引起国内媒体的强烈批评。其实,景区实现利润最大化有多种途径,比如优质中价的“高价值战略”,可实现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的同步增长。  
 
低价策略常见于新建景区,目的是扩大销售额。进入市场成熟期,也有些景区采取低价策略,保持已获得的市场份额。不过,低价策略的市场成功,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市场对价格高度敏感,并且低价能促进市场成长;
 
二是企业成本会随着规模扩大而下降;
 
三是低价能阻止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者。跟其他行业相比,旅游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较低。游客对旅游费用的关注,首先是旅游出行的总费用。如果景区定价过低,未必能促进市场成长,相反会使游客以为景区品质欠佳,对景区品牌形象不利。
 
但是,旅行社通常走低价销售路线,许多景区因而会采取让利渠道的低价策略。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景区品质较差,却故意大幅抬高价格,用高额返利引诱旅行社为其推销,这种“价格虚高”的低价策略,短期内可能有市场效果,但是价格严重偏离价值,游客会觉得上当受骗,进而产生恶劣口碑,对景区长远发展危害很大。    
 
对等定价和持续降价,目的是回避竞争或应对竞争。旅行社业通常采取持续降价,景区更多是以龙头景区为价格标杆,以对等定价回避竞争。对等定价的好处,是可以将市场竞争的注意力转移到价格以外的其他竞争要素,比如提高产品质量和改进客户服务等。不过,只要市场中出现新的可替代产品,或某个景区产品实现升级,价格平衡就会迅速打破。
 
谭老师认为,从企业经营战略的角度看,价格管理体系只是景区营销管理工作的内容之一。不过,随着旅游市场的持续发展,当旅游产品及其服务日益走向同质化,当景区之间的品牌竞争和渠道争夺日趋激烈,当旅游买方市场逐渐形成,这时候,价格策略就可能上升为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战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