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易简之道
这堂课下来,法师要带大家修“动中禅”,其道理也是一样的。说实话,“动中禅”的祖师爷哪里是泰国近代的那位隆波田尊者呢?唐朝中国就有“动中禅”了嘛!大家读过永嘉禅师的《证道歌》吗?永嘉禅师见了六祖大师,得了印证,只宿一觉就离开了。后来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证道歌》,其中就有这么两句: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你看,就在我们日常的语默动静之间,何处不是禅啊?何处不能体会这个禅啊?这不就是正念动中禅吗?注意,就在我们烦恼丛生的时候,当下就有一个不烦恼之处,当下就有一个安然之处,大家体会到了吗?很简单啊!就是这个知冷知暖、知白知黑、知烦恼知痛苦、知是非知对错的一念“乾知”啊!你把这个“乾知”肯定下来了,其它的烦恼妄想算什么呢?不都是过眼烟云吗?
这就叫“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啊!真正的易道就是这么简单,禅道也就是这么简单,所以三祖大师在《信心铭》中就讲:“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只要我们在心地上用功夫,在心地上去体会乾坤阴阳的变化,天下之至理就如在掌中了。
《系辞》里这一句的原文是:“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通过这个易简功夫,明白天下之至理,我们就能体会到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了。人类整体在天地之间的位置是什么?我们作为人类一员之个体,自己的“位”又在哪里?找到自己在天地间的位置,就是易道提示我们的生而为人最重要的功课啊!
当然,这个“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个体生命而言,我们的现实之位,实际上总是随时节因缘而不断变化。我当下在这里讲课,坐在法座上给大家充老师,我的位就是老师;但当我回到我的老师那里,那还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学生,位就变成学生了;我回到家里面,在老婆面前我的位就是丈夫,那就要照顾好家庭;在我的孩子面前,我的位就是一个父亲;在我的父母面前,我的位就是一个儿子。别看我都是四十多岁的人了,有时候跟老母亲在一起,还是要撒撒娇,为了逗她高兴嘛!人家老莱子七、八十岁了还穿彩衣娱亲呢!现实之位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总是随时节因缘的变化而变化。
佛经讲:“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这个“佛性义”,必须在我们的人生正位上去体会。虽然时节因缘不断变化,我们的佛性也在其中摸爬滚打,但不管因缘怎么变化,总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就是能知一切变化,而自己却从未变过的这个东西。到底是谁在变?到底又是谁知道这一切变化?听课的是谁?念佛的是谁?参禅的是谁?修习动中禅的又是谁?大家对这个“谁”还有知吗?
我们在修习动中禅的时候,也不妨把中国禅宗里参禅的方法加入进去嘛。到底是谁在觉知这些动作?在这一切动作之中,有个不动的东西是什么?就这样去体会。这个也是易简之道,虽然道理简单,方法也简单,但是落实到功夫的积累上,可就一点也不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