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涉县:匡门


    出门之前,我们几个谁也不知道匡门的具体位置,只是打听了方向,便一路骑行下来。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出门便是上坡,骑了没两公里,便气喘吁吁,只好推车前行。

天气还不错,有些多云,气温大概在15度左右,大家都说赶上了一个好天气。其实并不是天气有多好,今年的春天似乎一直就没在状态,一会冷一会热,让人弄不清今年到底还有没有春天了。十天前,一场奇异的冷空气,气温一下子从30度降到零下1度,花椒树、核桃树,还有黑枣树都冻毁了,沿途一派惨淡的景象,在涉县生活了快30年了,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天气。现在,我们的政府真的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生存的环境了,作为一个工作在钢铁企业的员工,更是深知钢铁企业污染巨大的危害,愿我们的政府再对上马的钢铁项目批示时一定要谨慎,绝不能再随意而为了。

三合村是个不大的村落,我们穿街而过,有些村人在路边修砌垃圾池,后来又在其它村落也看到此景,觉得一定是政府所为,不过用好这些垃圾池,清洁一下村落,也是新农村的一个景象吧。

爬过一个长长的山坡,就来到了张家庄隧道,安子和老阁都带了手电筒,开始我很不以为然,但是进了山洞,才知道骑行手电筒是离不了的,尤其在山区,是必备物品之一,看来我的经验还是不足。好在有他们两个的照明,我们顺利穿过隧道,出来时已是别有一番洞天了。

这边的空气真好,加上是下坡,真有一种想呐喊的冲动,后来看没人,干脆喊了几嗓子,很痛快的那种,我想空气也会被我感染的。沿途的山坡上,都是整整齐齐的梯田,我想张家庄人是不是在打造什么旅游景点,等到满山金黄的时候,也不失为一种美色。但垒砌那样的梯田很费功夫,又怕大雨冲刷,说不定就会垮塌下来。现在下什么结论都为时过早,但追求美的景色却是无可厚非的。

张家庄是个大村落,共有五个大队,与它相连的还有温市口大队。我们到达张家庄的时候,正赶上每年一度的庙会。所谓庙会,也就是个大集市,集市上的商品大都是面向农村,我们逡巡了半天,也没看到自己想买的东西,那些商品与我们的所需相差太远。在集市上,我看到一个已经几乎绝迹的行当:修称。真是很奇怪,在已经电子化的今天,这项古老的行业还在延续着它的生命,不能不说是大山里的一个奇迹。我问修称的老者,他说是东北人。东北离我们这里何其远啊,想必他不是专门来这里修称的。

张家庄虽然是个不小的村落,但这里的饮水一直还要靠天下雨。我有几个同事就是这里的,不过他们大都搬离了张家庄居住在县城,我想,这也是一种大势所趋。每每看到村庄里那些修葺一新的漂亮的楼房,我就会问一下,有必要吗?但故土难离,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己的狗窝,也就释然了。

穿过张家庄,就是一段缓慢爬行的乡村路了,路面是硬化过的,不宽,如果是汽车的话,就得小心翼翼。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车辆,那种无人的空旷和闲适真让人流连忘返。

穿过匡门隧道,就是一路下坡了,那坡陡的,我想在平原上骑行的人是无法感受这种刺激的。但也有危险,为了安全,我们索性走了一程,再骑上车时,匡门村已经遥遥在望了。

匡门村分前匡门和后匡门,都是依山而建,房屋新旧不一,看上去倒也古朴。在后匡门街上,我问几个做蜂窝煤的老者生活来源时,他们都说没有什么来源,地少,果树也不多,大多靠年轻人外出打工。我看他们的衣着,都很陈旧,想必是这样的现实。

在匡门,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三合村冻死的花椒树、核桃树等在这里却是生机昂然的样子,似乎一点也没受到那场低温天气的影响。后来问一个老者,他说这里气温低,寒流到来的那天,这里的树木大部分还都没有发芽,所以躲过了灭顶之灾。在庆幸之余,我又为他们祝福,否则一年的收成就打水漂了。

接近11点的时候,匡门的青龙潭已经历历在目,从远处看,一条亮色的飘带,山清水秀,春暖花开,我们的心情都为之一振。

找了离河流最近的一块地方,我们开始午餐。真难为了老阁准备了这么多的食物,一路颠簸,不说辛苦,奉献精神让人感动。

青龙潭的水还不算太多,据说到了雨季,水涨上来还可以漂流。我们在岸边的断崖上还发现了几个鸟巢,鸟巢里可以看到有几只小鸟在嗷嗷待哺,两只大的鹭鸶鸟,频繁地往返鸟巢和山崖之间,此情此景,真让人觉得不虚此行。

有很多垂钓者,深居于绿色的芦苇之中,若隐若现,给这个春天的匡门增加了一份神秘的气氛。我们在河底的水流中发现了大量的小虾,它们随着水流藏匿于石头之间,很不容易捕捉,如果有个小网抄就好了。

在匡门的河滩上,我们还寻找到了一种泥石,这种石头目前还没有被收藏界认可,我想假以时日,收藏界一定会有它们的身影。

在匡门逗留几时,下午三点时经由涉县返回,到家时接近6点。共骑行 60公里,去时25公里,难行,返回时35公里,中间休息了几回,感觉有点累。(1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