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走不出这个怪圈?


 中国为何走不出这个怪圈?

  今年一季度国内GDP增长7.7%,低于市场预期8%的增长水平。不过,此数值略高于年初管理层制定的7.5%的全年增长目标。面对国内中小企业出口压力加剧、国内消费水平难以提振的双重压力,管理层也开始加快推出刺激经济的具体措施。遗憾的是,以投资拉动经济的老路依然成为管理层的首选。

  近期,有消息称各地新一轮的投资计划正密集出台,总金额或将超过20万亿。根据数据统计,在过去的三个月时间内,四川、贵州、广东、云南、广西等地均展现出各自的投资计划。其中,浙江未来五年的投资额度超过10万亿元,而四川、山西、广西、贵州等地也推出了不低于1万亿的投资规划。

  经历了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当时中国也陆续推出了4万亿以及10万亿的投资计划。不可否认,当时的刺激政策促使当年的经济出现了V型反转,也让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性的复苏。然而,投资“速效药”对中国的经济仅仅起到短期性的刺激作用,随后的几年时间内一系列消极性的影响也逐渐浮现。例如,地方债务平台的风险、产能过剩现象、资源浪费以及资金链断裂等问题。

  近几年,中国过度依赖投资项目的建设,也使三驾马车的分配比例出现了失衡的状态。以近期的数据显示,当前国内投资项目占比约为50%,而消费占比略高于30%。此数值与发达资本国家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异性。正因为中国过度依赖投资建设,而忽视对国内内需的提振,从而导致经济的畸形式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边际效应的作用,投资拉动经济的效果也明显趋弱。而当前地方依靠垄断手段控制着土地价格的水平,从而保障了地方经济维持相对平稳的增长速度。也许有投资者会问,为何近年中国的房地产价格会持续飙升,且出现了“越调控越上涨”的怪象?笔者郭施亮认为,除了货币贬值,国内缺乏投资渠道导致房地产价格持续企稳的因素外,地方垄断导致土地出让金收入持续高企也是关键性的因素。毕竟当前土地出让金占财政收入的比例高达48%,而房地产作为支柱性的行业,持续高企的出让金价格会有助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完成达标。假设剔除地方垄断土地价格这一项高额的成本,全国的房地产销售价格将会出现大幅度下降。其实,从各城市对国五条的具体落实情况也可以知道国内房价高居不下的根本性原因。

  投资拉动不了经济,预示着中国经济必须转型。从近十年的经济数据可以发现,国内的M2GDP的差距呈现出越拉越大的趋势。1996年前后,当时的M2GDP基本保持在11的水平。而在2003年后,M2GDP的差距开始出现加速拉大的态势。如今,两者的差值竟达到21的水平。就目前而言,中国各阶层的收入水平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不足5%的富人占据着社会70%以上的财富,而权力寻租以及垄断等手段也加剧了基尼系数的急剧扩大。有报告分析,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政策实施之间存在着一个类似定性的规律,即经济减速—政策刺激—投资过热—宏观调控—经济减速。可见,当前拉动投资来刺激经济已然不是最佳的方式。发展实体经济,提振内需才是中国的真正出路!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短期内难以从投资中脱离出来。因此,必须实施有效的经济转型以及政策配合才能够帮助中国走出这一个怪象。笔者郭施亮认为,发展中国的实体经济不能依赖占比极低的富人阶层,而是需要刺激中低阶层的消费动力。因为他们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样道理,对待企业,国家必须破除大型国企的垄断行为,让国企与中小企业实现市场化竞争。这样一来,既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率,又能够提升中小企业的盈利水平。根据资料显示,当前民营企业肩负着全国约80%的劳动力,而企业的兴衰将决定着大部分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只要社会失业率持续下降,企业的员工福利得到提升,那么就能够有助于刺激社会的消费力水平,进而提振实体经济。

  中国式的投资计划理应得到理性对待。盲目崇拜投资项目,一方面将进一步加大产能过剩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将进一步扩大地方融资平台的偿债率。我们必须摒弃以往高投入低回报式的提振经济方式,捉住经济转型机遇,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