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亮在微信上发起讨论,推介了国外一些非常好的设计给蔡放和大家。其间提到不少设计过于追求新、奇、特,而置功能于不顾。我们空调85班有几个同学参加了讨论,情景极热烈。朱清宇戏称:大家都成了建筑专业的了?
在传统理念中,功能通常是第一位的,至于好看等等排在好用之后。这个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出生于、成长于物质贫乏时期的一代人),毕竟我们建设的东西首先是“用”的,比如是遮风挡雨、办公销售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同比例的“火柴盒”是最合适的形状,同时还是最节能的建筑,建设的难度也最小。
改革开放三十年,时代真的变了,北京已经不是整齐划一了,陆续出现了盘古、国家大剧院、央视等建筑,其中有的建筑先是被恶评为最差建筑。但仅仅三年时间,有些建筑就来了个咸鱼翻身——进入最靓丽的新十大建筑。
探究其中原因,建成后使用功能几乎没有变化的可能,主要还是人们看习惯了,主要是审美观念变了。
进入小康之后,建筑设计已经进入了后功能时代,很多作品不再把功能视为第一位的,而审美功能(观赏等)升格成为第一顺位,功能当然还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建筑物还是为人的生活、工作等服务的。从这种意义上讲,这些建筑不是最经济。
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作品改变了城市风貌,有了这些建筑,城市更加精彩,内涵更加丰富。
与时俱进
回过来讲功能的定义在三十年间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按三十年前的标准,现在的客厅给四五十平方米完全是浪费,完全可以再隔出两间15平米的卧室,功能岂不更丰富?
住宅的功能定义不同了,住宅已经升级为生活中心、娱乐中心,期间消费了家庭成员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
如此看来,满足审美也算是功能,可能是对公众的、而不仅仅是对开发商的。
节约
我国人多地少,近年来一直在讲集约使用土地,让有限的土地产生更多的价值,提供更多的功能,满足更多的需求,当然包括大众的需求。
曾经有人讲,有不少国外的建筑师拿中国当试验场,设计了大量奇奇怪怪的建筑,以博取公众的眼球,在我看来以怪为主的设计亦不足取。
建筑的设计有技术合理性,还有经济合理性。期待未来我国能有更多叫好叫座,把功能、审美很好结合的建筑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