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美政策的特点


  中国政府对美政策表现出模糊性、摇摆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这根源于四个方面。第一、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中国目前面临的许多问题离不开美国的支持与合作,在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维护国内稳定方面,中国需要美国;第二、执政层意识形态分化、执政思路不清、战略决策彷徨。自毛泽东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后被稀释、边缘化以后,中国一直缺少可以凝聚和整合朝野共识的意识形态力量,尤其在强人政治时代以后,缺少政治核心的决策层在许多问题上出现分化、分歧和矛盾,缺少政治共识必然造成执政思路含混不清,在政策制订和执行方面呈现出价值观截然不同的观点和做法,很难形成富有创新意义的、有胆魄的、长期的战略决策,表现在对美问题上,往往被动应付、临时决策;第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主导世界,中国社会在开放变迁过程中,在党、政、军、团和知识分子阶层中间,哈美派不在少数,这部分人占据领导地位,掌握话语权,比较有利于产生符合美国利益的政策和主张。加之近年来绝大多数的“裸官”都逃到美国,许多高干子女在美国接受教育、持有绿卡,甚至加入美国国籍,客观上造成了国家利益和资源的损失;第四,2012年中共十八大将选出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值此换届之时,中国需要一个和平安宁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以实现权力的平稳过渡,故在对美外交方面宁愿采取忍耐和妥协的态度。

  尤其需要值得高度关注的是,在当下中国,许多赞赏美国政治价值观的人,往往在国家主权与利益问题上产生糊涂认识;争取国家利益的人,往往本能地拒斥美国政治价值观。究其因,这是中国在开放环境下,传统意识形态崩溃,新的意识形态尚未形成之时,思想意识领域长期接受美国宣传的“人权大于民族”、“民族大于主权”观念的必然结果。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传统的国家,在一体化社会结构向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开放环境的现代化变迁中,已经失落了文明。正如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所言:“一些国家的领导人有时企图摒弃本国的文化遗产,使自己国家的认同从一个文明转向另一个文明。然而迄今为止,他们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自己的国家成为精神分裂的无从适从的国家。”(7)近些年中国对美政策的表现,与本国文化的失落有很大的关系。美国的价值理念,对于相对落后的失去文明传统的国家,具有强大的瓦解破坏作用。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和最先进的国家,美国能够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通过要求他国改善人权和实现民族自决这样的攻心议题,将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彻底打碎,造成这些国家人心涣散、民族分裂、领土肢解的局面。

  可以这样说,中国外交政策的表现,从更深层次的原因看,是因为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或者说中华复兴两个必不可少的充分条件,迄今一个也没有解决。一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二是建构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体系。两者密不可分。第一个历史课题,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就已经开始面对了,所见所闻,不外乎政治国家禁锢了社会进步,自1976年邓公开启改革开放国策,始有改观,迄今仍步履维艰;第二个历史课题,1919年新文化运动,虽然破除了儒法为核心的中华文明精神体系,却没有锻造出新的精神价值体系,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华文明彻底地断裂了。由于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缺少底蕴、底气、凝聚力和生命力,造成了中国对外政策的种种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