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唯物主义原理的认识


2013-6-7

 

人类认识的一切分歧归根结底是唯物认识论和唯心认识论的不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两种认识论的分别对于人的认识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唯物论(即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论(即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分歧核心在于对于物质的认识,是关于“什么是物质”“什么是认识”以及“什么是历史”的认识分歧。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对于唯物主义的认识、对于“物质是什么”的认识都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都将成为制约我们认识和科学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促使我思考唯物主义问题。

唯物主义的原理包括六个内容,即1)物质是存在,是以一定形式表现的存在。2)物质形式是以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及时空的统一作为条件的。3)物质的存在形式或物质形式是无限的。4)物质形式的联系与转化。这种转化过程也是一种物质形式。5)物质形式的发展转化是自组织的过程和结果。6)物质形式具有惟一性。

       第一、物质是存在,是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存在的。任何存在的或凡是存在的都是物质的,都是一定的物质形式的存在。

物质就是存在。这一点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规定。但是物质的存在是以一定的形式存在的,或表现为一定的存在形式。这一点列宁已经提出了:物质按一定的方式组成。或者说物质是由按一定组成方式表现的。但是在认识实践中对这个观点并没有受到重视。

人的认识仅仅是对于一定物质存在或一定的物质存在形式的认识。人不能够认识不存在的,也不能够认识没有一定形式的、抽象的物质。只能够认识具有表现形式的物质。在人类认识的早期阶段没有将物质与物质形式区别,形成了很多偏误的错误观点。对于文化革命的认识,正是基于它是存在的,是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形式。而对于没有存在形式的东西,比如所谓的“普世价值”,则不能够认识。只能够认识它的各种表现形式。所以谈论“普世价值”必须要讲它的存在形式。否则是无意义的。

人的认识也是一种物质形式。认识作为特殊的物质形式存在于人脑中。列宁讲:感觉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物质的机能。人脑是认识存在的载体。唯心主义由于不懂得物质和物质形式的关系,也就不懂得认识作为实践过程、作为存在,也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式。并由此产生了很多错误的观点和学说。对此,列宁曾经简单地提到过。

认识或思想作为一种物质形式,“它永远不能从自身中,而只能从外部世界中汲取和引出存在的形式”(《反杜林论》),也就是,认识的内容是别的物质形式的反映。认识的方法仅仅是反映别的物质形式的不同过程。

       对唯物主义原理的传统解释说“物质第一、精神第二”。这是在当时环境条件下,认识所能做出的有限解释。就如“先有父亲、后有儿子”的说法,并不科学。当认识过程也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即物质形式的时候,认识与物质的关系不再是“第一”和“第二”的关系了。这样认识被包含在物质之中,而不是外在于物质了。同时贝克莱主教或马赫先生的“世界仅仅是有我的感觉构成的”也就很可笑了。从这里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列宁曾经讲过的话。所谓“跟着感觉走”从理论上讲是唯心的,倒回了一百多年前的马赫主义。

对于物质形式一般称之为事物或事情。

       第二、物质形式是无限的,是无限多样、无限发展、无限联系的。

物质形式即事物有无限性,包括无限多样、无限发展、无限联系。

事物有多种多样、形形色色、千奇百怪,有形的和无形的(如黑洞)、边界清晰的和模糊的、硬的和软的、确定的和不确定的、结构的和非结构的、多层级的和单层的、冷的和热的、简单地和复杂的,等等。任何一个事物都会有无限多的侧面和无限多的因素。同样认识和认识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是由事物的无限性决定的。人的认识永远也不可能超出物质的无限性。

       事物无限发展和变化,外延的和内敛的、增量的和质变的、简单的和多重复杂的等。认识实践作为客观事物同样会无限发展变化,永远不会完结或停止。事物是无限的过程。

       事物是无限联系。列宁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无限的中介和联系。事物之间有无限的中介和联系。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的联系制约和影响事物的发展。事物之间无限的联系影响了认识的发展。不同的认识之间也有无限的中介和联系。认识和被认识的事物之间也有无限的中介和联系。这些中介联系有直接的和间接的、直线的和曲线的、交叉的和平行的、多种多样的联系。这点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揭示了。

事物具有无限性是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承认事物的无限性,一方面承认它决定了认识的无限性,一方面决定了相对来讲人的知识永远无限小,再一方面决定了人的认识仅仅能够不断地接近事物,另一方面决定了人的认识不会完结或停止。这也就是说,世界不是认识或“感觉的复合”或“组合”。同时事物的无限多样和无限发展没有固定的标准,也没有所谓的“最好”。一切都是相对的。

       事物的无限多样、无限发展、无限联系仅仅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及其一定的统一中实现。没有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及其统一的基本形式,就不存在事物的无限性。承认事物在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中多种多样的发展变化,才可能认识事物,包括认识本身。这时它的相对性才有绝对的意义。

第三、物质形式或事物以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以及一定的时空统一为条件的。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形式的条件也是物质形式,是一切物质形式的基本形式。这点恩格斯曾经讲过。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及其统一是认识的现实性条件。也就是说,认识和讨论没有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及其统一的现实条件的事物或事情,没有现实性。

       事物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及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之中。同时时间和空间作为可测度的存在,也是物质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式,是一切事物的基本依据的物质形式。

当事物或事情具有了时间性和空间性以及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才成为认识的现实对象。人不能够去认识没有时间和空间及其统一的认识对象。文化革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中,所以是客观的,是可以认识和讨论的。但是对于文化革命的认识或讨论,也必须放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及其统一中去认识,才是客观的。脱离了文化革命的时间和空间及其统一就不能够客观的认识它,否则就变成主观的。现在有些对于文化革命的讨论,如社会科学院的徐友渔先生,经常是抽去“文革”的时间和空间及其统一去解释文化革命,所以难免错误百出、逻辑混乱。

       认识本身和过程作为一种物质形式也有时间和空间及其统一条件。一方面,不存在没有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及其统一的认识过程。另一方面,科学的认识过程总是在合理的时间和空间及时空统一中进行的。如马克思对资本及《资本论》的研究,就是在特定的时间(长达四十年)和空间(大英图书馆)及其统一中完成的。没有充足的时间及较长的周期、没有适应的场景条件,难以对于复杂的资本运行和各种表现形式做出科学的揭示和阐述。而在任意的、混乱的环境中难以揭示资本的本质即运行的秘密。缺少时间和空间及其统一的认识过程,难以有科学的和客观的认识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徐友渔先生在讲述文化革命时,经常任意驰骋在无边无际的主观想象之中,忘记是在什么样的时间和空间中讨论文革。同样对于毛泽东的认识,很多人局限于自己的简单的生活经历和狭隘的思想水平,不可能有合理的认识毛泽东的时间和空间及其统一条件,所以经常是以幼稚猜测和评论毛泽东。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以时间和空间及其统一为条件的。同时时间和空间及其统一又是以事物的一定形式为对象的。事物的现实条件以及认识的现实条件是时间系统(时代、时期、阶段、时机、时效等)与空间系统(环境、位置、范围、体系、结构、条件等)的统一。要承认事物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及其的统一条件。比如在讨论“宪政”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说明其所在的时间和空间及其统一的形式。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的宪政形式多种多样而不同。没有时间和空间及其统一的宪政不存在,更没有合理性可言。

       第四、物质形式的联系与转化。

       物质形式即事物的无限多样、无限发展、无限联系是相互转化的,既以转化为条件,又以转化为结果。也可以说转化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事物的转化是认识的出发点和目的,即事物如何出现、如何变化发展、如何结果等等。任何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都是不断转化的过程和转化的结果。只有通过认识和研究它们的转化才可能客观的真实的认识它们。

唯物主义原理关于物质形式的转化是说,任何事物都是由别的事物转化来的。没有某种事物是“无中生有”的,都是有别的事物转化出现的。所谓的“无”,仅仅是无法测度其性状的一种物质形式。所谓的“有”,仅仅是可以测度性状的物质形式。事物的转化说明没有所谓的“第一推动力”,没有上帝的手等等。

事物的转化有突变和渐变的、生成的和演变的、波浪形和螺旋形的、周期的和非周期的等很多转化形式。事物是通过多种转化形式实现其转化的。这些转化形式本身也是物质形式,也是认识的对象。只有通过认识事物的不同的转化形式才能够客观的深刻的认识事物(或人物)及其转化。同时认识或思想也会随着所反映的事物的转化而转化。达尔文的进化论仅仅是反映事物转化的一种转化形式。客观世界会有许许多多的转化形式。不能够因为其他的事物转化形式而否定达尔文的进化论转化形式。

       唯物主义原理关于物质形式的转化是说,事物转化的基本形式是螺旋形的。波浪形或直线形等都不是整体的,而是螺旋形转化形式的暂时的侧面。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和结束等都是由螺旋形转化过程反映的。现代科学实验中可以看到大量这种现象。在信息化时代,研究螺旋形转化形式是认识事物的重要内容。不懂得螺旋形转化形式,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复杂事物。“否定之否定”的原理也仅仅是在螺旋形转化中出现的,它绝不会在平面上表现。

       事物的螺旋形转化一方面产生了时间和空间及其统一,一方面它又表现为时间和空间及其统一中的实现。在平面中,事物没有时间和空间及其统一。

可以说,凡是错误的认识和解说事物,都必然使用平面的直线式方法。因为这样的解说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更没有时空的统一。完全是主观的。

       第五、物质形式的发展转化是自组织的过程和结果。

       任何事物都是通过转化出现的。它的转化是它的自组织过程或依据其自组织方式。转化是通过其多种方式的自组织而实现的。自组织是指非外力和非人的意志作用的转化方式或转化过程,外力或人的作用仅仅是事物自组织的条件。

恩格斯所谓的“自在之物”,从事物的内在来讲,就是事物具有自组织性。任何存在或事物都有自组织,即使看似无生命的石头,也有自组织。这一方面是由于事物内在的无限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一定的外部条件。各种事物的自组织都是在一定的相应的条件下。列宁曾经讲过,只要有相应的条件,什么事都有可能。意思就是讲有一定的条件,事物的自组织就出现,并产生相应的结果(往往是无法预见的结果)。或者讲事物的自组织是对应一定条件的。

       事物的自组织是其发展的核心依据。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是以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自组织为核心的。社会的变革或动荡都围绕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于社会来讲,革命仅仅是从外部改变了它自组织的条件。新中国成立以后,过多过快的用外力改变中国社会关系,忽略了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自组织过程,产生了很多失误或错误,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欲速不达。

事物的发展规律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自组织过程。事物有许多种自组织方式,表现为它的不同的发展变化规律。所谓认识客观规律或遵循客观规律等就是要认识和遵循事物的自组织及其方式。中国社会在经济落后和社会结构简单的情况下,其社会自组织方式简单,社会发展也很缓慢。承认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承认事物的客观规律就是承认它的自组织,而对它推动作用要依据它的自组织。社会变革仅仅有些推动作用。但也并不一定能够促进其发展。只有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适合其自组织规律的情况下,社会才能够进步。所谓“摸着石头过河”有时能够起一定作用、起一定成效,就在于它适应了对象的一定的自组织方式。但这常常是暂时的。

事物的自组织只能够在螺旋形态中实现。在平面运动或直线运动中事物不会产生自组织。由于事物的内在因素各不相同,其发展的螺旋形态也各不相同。从而事物的自组织方式也不会相同。认识和研究事物的螺旋形态是认识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前提。

如何认识事物的螺旋形态,是关键的问题。必须把事物的内在各个矛盾按照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放在一起时,可以看到他们有序的交错过程,可以看到其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就可能把握事物的螺旋形态。事物的自组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科学实验是认识事物螺旋形态变化的重要方法。

 

       第六、物质形式具有惟一性。

       物质是无限的。它的表现形式则具有惟一性。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件事情。就如两滴水,不管有多近似,也完全不同,是惟一的。对于认识来讲,事物之间的近似性或共性仅仅是认识的一个阶段或机会。承认事物的惟一性即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它不依据人的意识而存在。只有承认了事物的惟一性,才有可能认识它的客观规律。承认事物的惟一性是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建设中,承认各个地区或各个国家的不同或惟一性,才会遵循它的自身的规律。所以在中国不能搞“全盘西化”。

       事物的惟一性是其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以及一定时空的统一中产生的。时间和空间及其统一具有无限分划和内向的趋势。事物是依据这个趋势而发展转化的。对于事物的认识恰恰是于这个趋势反向运动的。在经济建设中要讲究按一定的时间条件施行不同的政策,按一定的空间施行一定的政策,按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统一施行一定的政策,才会取得成功和有效的统一。

       事物的惟一性是其在一定时空统一中自组织的结果。一个人在社会上有很多重身份,父亲、丈夫、儿子等。但是在一个时空中,只有一个身份,或者在儿子的时空中是父亲,或者在妻子的时空中是丈夫,或者在战备的时空中式儿子等。不可能在妻子的时空中同是丈夫和儿子。

       事物的惟一性是在螺旋形态运动中产生的。事物的惟一性是在其运动中出现的,是在螺旋形态运动中出现的。仅仅在螺旋形态运动中才可能出现。在平面或直线运动中不可能出现。

      

唯物主义原理承认,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限的自组织过程,又是以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及其统一的物质形式作为惟一表现的存在。

 

       关于唯物主义原理,我的认识局限于此。供各方面的批评研究参考。

 

                                                    

 

 

 

 

 

 

 

附:

1)根据唯物主义原理,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对毛泽东的认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等,都要研究其转化过程和形式。中国的革命是通过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在转化过程中有无限多的因素和许许多多的曲折,不是平面的、直线的。在曲折的转化过程中,存在认识、组织、领导、方针政策以及环境条件等等的转换和纠正,不是一个时点同时完成的,不是在一个根据地空间完成的,不是中央直线领导下完成的,转化的前后不统一,转化的调整和探索必然出现各种错误和曲折。毛泽东和所有中国共产党人一样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在他们的转化过程中,可能也必然犯过很多错误,逐渐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形成了正确的指导路线和策略等。不承认中国革命及领导者的转化及转化中的错误,是不对的。但是,仅仅依据中国革命及领导者在转化过程中的错误否定中国革命及领导人的伟大也是错误的。现在对中国革命的错误认识较多的是由于不懂得事物的转化是非直线的和不了解实际情况造成的。

2)对于中国革命历史的认识,永远不会完结,仅仅是更加接近真实。正确的认识是依据时间和空间及其统一来组织各种复杂的事实材料。而不是脱离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材料。

比如关于国民党军队抗日问题,连国民党军的将领都承认是“避战”和“望风而逃”,现在却有人大讲国民党军队是抗战的主力。究竟国民党军是什么时间开始抗日的?是在1937年以后。又是在什么地方抗日的?是在东北还是华北?是在中国东部边境还是几千公里外的西南内地?要不是国民党军队快要被赶出中国了,要不是美英等国的压力,国民党可能还不抗日呢?直到1938年春宋美龄还三次借口到香港诊治牙病,偷偷与日本人商谈停战事宜。而共产党从1931年就提出抗日主张。共产党军队是从西向东前进了几千公里,有陕北进到了唐山和常熟等地。牺牲的战士比国民党军队多得多。究竟抗战主力是以参战人数还是以消灭敌人数来定?我看应该是以参展的人数多少来定(否则苏军就成了抗战的主力)。究竟抗战主力是以抗战意志坚定还是以犹豫动摇态度来定?我看应该以抗战意志坚定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