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关键字:经营分析 高考成本 ROI
关键字:经营分析 高考成本 ROI
炎炎六月,高考刚过,有网友总结了36年来“高考账单”的变化,称备考成本30年来涨幅超过8万倍,一时间抢尽了各方的眼球,舆论则是一边倒的抨击。新闻界惯以夸大事实,哗众取宠,这已是常态。其实由于样本的代表性、物价上涨水平、家庭收入水平等的影响,这个所谓的8万倍其实没那么夸张,但高考成本确实上涨了不少也是个事实,愿意花这份成本的家长也不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本质上,高考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只不过这种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这个经济活动中,家长是决策主体。由于这种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家长这类决策主体也是经济人的一种表现,因此其行为可以视为理性决策,那我们就来理解一下这个理性决策过程。
既然是理性决策,那有一个投入产出比ROI的判断过程。在高考这个节点,投入主要为物质上的直接投入,家长的时间成本暂不计,此时的投入可以很好显性的计量,网友所称的40000元高考备考成本就是这个概念。
产出则麻烦一点。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直接产出,即考上大学之后,大学学历相对高中学历的收入增加值。由于数据的有限,只从网上找到了一部分历史数据来参考(表内比率为更高阶学历相对上一学历的薪酬增长率):
国家
|
美国
|
韩国
|
北京
|
上海市
|
广东
|
香港
|
年份
|
2004年
|
2005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1年
|
小学
|
|
|
|
|
|
|
初中
|
|
22%
|
|
|
|
|
高中
|
|
50%
|
|
|
|
|
大学
|
80%
|
46%
|
|
30%
|
62%
|
|
研究生
|
|
33%
|
70%
|
77%
|
59%
|
30%
|
博士
|
|
|
33%
|
|
21%
|
|
这个表展示的是不同国家和地方,相邻学历的薪酬差异,这里说明了几个规律:
(1) 学历越高,工资水平越高
(2) 相对高中学历来说,大学学历的工资增幅基本上都达到了50%的水平。按高中学历平均月薪2000元计算,大学学历平均月薪预计为3000元,每年增量工资为12000元,上述所提及的最夸张的40000元高考备考费,3.33年就可收回成本,静态ROI达到30%,从项目投资的角度,这种投产比水平已是相当不错。
2、 现在的新环境是,大学达到80%的录取率,基本上大学不是个问题,问题在于是一个好学校。所以目前大家花血本备考的目的肯定是想上一个好的大学,那好的大学的ROI又如何呢?
我们以2009年上海市的毕业生薪酬水平为例,上海2009届应届本科生的第一份薪水,中值在2900元,“211”高校毕业生薪资水平最高,毕业生收入的中值为3700元,增长率为28%,年度增量收益=9600元,按40000元的高考极值备考成本,4.2年收回成本,静态ROI达到24%,从项目投资的角度,这种投产比水平也很不错。
3、 上述仅仅是指直接经济收益,只是小头,一些隐性的机会收益才是更大的产出因素。这是指考上一个好大学之后的同学人脉,这个值多少钱?千金不换!!看看现在稍好的MBA,都数以十万计!大家没事去那干啥,还不是为了那些人脉?当然,更有追求的人可以去EMBA班去干点别的。
4、 最后,站在边际成本的角度,即使高考备考花个4万元也不为过。我们辛苦读了12年书,这中间的青春与物质投入,远远超过4万元,基本上为的就是想上个好大学。所以在高考这个骨节眼,再多花个4万块边际成本绵上添花,从而换来自己12年理想的实现,这个4万块不算过份。
这么算来,其实家长们多花点钱进行高考备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如果时间可以倒转,在78年恢复高考的当年,也即大学生最值钱的那些年,也有现在这么多的备考资源,大家同样也会掏钱备考的,毕竟这个人生ROI经济账大家都会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