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认真地看了一遍大哥发来的九大品牌服饰发展模式,我觉得这九大模式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品牌运营模式的桎梏里,无非是在精细管控,反应速度,平效,线上线下互动,集合店等传统运营要素上原地打转,根本就没有找到品牌服装运营的核心症结所在。
也就是说,当今全球品牌服装的核心症结是什么!未来国际品牌的变化趋势又是什么?中国品牌服装的旧帐欠在哪里?如何趸交?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全球品牌服装库存量大增?线上线下的问题难道仅仅是价格差和时间差导致的么?
其实核心原因是基于新世纪全球经济快速腾飞之上的多元化精神需求,无法运用信息化网络来及时化,差异化,有效化地满足导致的。比如,就拿中国的男装来说吧,真正想买衣服的消费者是真的没有地方可去和没有衣服可买。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男装真正有能力的准消费者,其个人在年度服装的支出上一般占其年收入的5一20%之间。也就是说,一个年薪在50一100万的中青年消费群体每年在其个人的形象上花费10一15万元是很正常的,大约平均每月一件(套)左右,单件或每套衣服大约在5000---1万元左右。而现实是中国这类庞大的消费群体根本就没地方可以去消费这一笔钱,为什么呢?无货可买呀?
过去我们说购物去香港,去东京,现在既使你去了美国的纽约第五大道,英国的牛津街也没有用,为什么呢?还是那句老话,想要的衣服没有,而有的衣服却没人想要。 哪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想要的服装没有?有的服装却没人想要这种令人尬尴郁闷的消费局面呢?这我们还得从现代品牌服装的设计结构和全球品牌服装设计的起源上去寻找问题的核心症结所在!
众所周知,全球品牌服装设计的大本营在欧洲,准确地说,男装的策源地是在意大利,女装多半是在法国巴黎。而闻名遐迩的全球知名品牌大多都是设计师品牌,所谓设计师品牌是指某个品牌的核心特征是基于其原创设计师个人的独特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扩张表现和一直延续。这就好比苹果手机是乔布斯性格的物化过程一样!
也许有人会说,设计师品牌一直是这样延续下来的呀!多数都超过一百多年了销售一直很好呀!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年突然就不行了呢? 嗨!这还真让我们的品牌操盘手们疑问到点子上去了。因为,全球的服装人都知道,所有的设计师品牌研发模式都是搭积木做加法的模式,也就是从设计师的个性偏好或即时兴趣出发,去寻找某一类整体消费群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就是顺藤摸瓜式的商品开发模式,集体过程则是从点---线---面的算术叠加式开发模式。
老韩讲到这里,明眼人几乎可以看出这种模式似乎有点类似于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模式。这种模式说得好听一点叫做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说得刻薄一点就是在肓人瞎马和无的放矢! 为什说设计师品牌的开发模式是肓人瞎马和无的放矢呢?因为我们知道:
首先,从一个设计师的偶尔灵感出发,去寻找设计师本人一生的长期性、整体性的价值观和持续特色的生活方式,这本身就如同是在短暂里找长期,从局部里去找整体,从个性里去找共性,这行得通么?也就是说这样做它靠谱吗?因为,如果找不出设计师本人的长期性和整体性的价值观诉求和生活方式描绘结点,也就很难形成设计师独到的个性和闪光的品牌亮点。
其次,从单个设计师的个性偏好出发,去寻找一群有共同个性偏好的消费群体,这就如同去寻找有相同DNA的人一样地荒唐可笑。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每个人的家庭出身都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同,个性爱好也不同,高低胖瘦更不同。说到底就是用一个设计师来代表一群消费群体,就如同医生可以忽略血型去给所有病人输液一样地无知与可怕!
再次,所有设计师品牌的季节新品开发主题打造,从来都不是从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开始,而是从灵星化、碎片化地串联叠加入手。这特别像农夫生孩子,等孩子生出来以后发现长相像猫的就叫小猫,像黑狗的就叫黑子或者是叫狗盛。根本就不像大户人家或书香门第那样,在未怀孕之前就计划好了男孩子将来当科学家,女孩子当文学或艺术家,所以大会人家从胎教开始就给孕妇配置了不同的胎教方案,等孩子出生后从幼儿园一直到博士有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施教方案。 所以,设计师品牌的季节新品主题打造要么是一点代面,要么互不相干或者是牛头不对马嘴,这样自然很难形成内在上有逻辑关联,对外有明确统一的理念诉求的一盘货。所以,没有行之有效,响亮震撼的商品主题诉求,也就很难去打动一群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化需求的消费群体,来共同认同和购买这个设计师品牌本季开发出来的系列货品。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顺则事不成。
这里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就是做品牌的本质是做什么?告诉大家品牌的本质就是在搞价值认同工程,说到底也就是一场变相的政治分化和圈地运动!所以太子龙集团倡导的《科学品牌发展观》的主题思想-----先做思想 再做产品的品牌运营理念和品牌主题开发模式,本意就是想对传统的国际化品牌运营模式和过时的商品开发模式来一次本质性地革命。可惜的是,直到今天全球服装设计从欧洲到亚洲,从意大利到中国,几乎所有的设计师都是一种思维模式,一个师傅传教,百年都不曾变的商品开发套路、、、、、、而这样又怎么能迈过当今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郁闷无奈的检阅局面呢?
最后,正是因为设计师品牌在商品战略企划上,有太多的逻辑缺陷和不确定性,所以,从一开始商品战略企划时就已经和现实市场的有效需求严重地脱节了。也就是说,一场科学的商品企划本身就如同一场战争的高级策划,那就是在商品战略企划前,要对市场进行大规模、拉网式地市场排查,应尽可能地详尽地了解各类消费群体的共性是什么?群体之间个体的差异化细微到什么节点上?这方面做得越详尽后面的商品开发和销售就趆容易。与此相应的是,在战术创新和服装节点的设计上一定要激情创意和两点别致,否则,就会像当今全球都遵循的传统品牌开发模式一样,用一种不确定性的思维去对垒多种的确定性,用一时的感性去替代长期整体的理性,用战术去替代战略,所以,这样的战争若能胜利的话那才是咄咄怪事!
众所周知,从齐白石笔下的虾到徐悲鸿的《八骏图》,再到张择端的恢弘巨制----《清明上河图》,我们很容易理解什么叫艺术创作上的点线面递进逻辑。通过这个逻辑递进关系,我们进而可以发现一个艺术创作规律,那就是伴随艺术画卷的徐徐展开,艺术创作者的感性发挥和整体理规划,在作者的思维体系里呈现出彼消和此长的变化关系。也就是说,画面赿庞大理性规划的成分要远远地大于一幅单图的感性发挥成分。 同样的道理,一个现代时尚、气派非凡的摩天大楼,其创意功能和外观视觉只是其整体设计的很小一部分,而更多的则是来自理性科学的整体结构布局与项目功能规划。我们很难想像假如摩天大楼和清明上河图的设计,如果是任凭创作者天马行空地感性驰骋,其结果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和大楼呢?是不是想不假思索地玩积木?堆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画面,假如这样那它还有什么艺术美感可言?这样的“大楼”它还能抗台风和居住人吗?
我们绕了这么大一个弯子,目的就是想说明在一个整体项目的创作或设计过程中,如何既艺术又科学地处理好感性创新和理性规划的比例关系和变换诀窍,这才是艺术的核心内函与秘籍。而不是一谈到艺术创作就是任其天马行空,不管不顾身外的现实环境和逻辑科学,因为,那样的结局无异于神经病画画和幼儿在造屋。
同样的道理,一个季节的整盘货的设计构思,恰恰需要像张择端在构思《清明上河图》一样,在画画之前就应该非常清楚自己想表达的核心主题思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同理,品牌服装的季节新品开发在整体规划和设计之前就应该很清楚,很明白这一盘货的主题思想与商品结构。否则,就一定像前面我们所说的搭积木式设计,最后的结局肯定是设计总监一人在那里手淫和自慰,而观赏的人肯定是自始至终都在无动于衷。因为,观赏者既看不出这盘货它究竟像什么?更不懂得你品牌本季节到底想说什么?这个时候你若还希望广大的观赏者去认可你的服装,购买你的服装,你认为这现实吗?
当今全球品牌服装之所以大面积库存的核心原因,其实就在于整盘货的设计好构思违反了系统规划和科学布局,其本质就是在无的放矢地搭积木。因为,很少有设计总监能够像李安导演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轻松解析电影《少年派》成功的秘诀那样,做到主题清楚,结构科学,亮点突出!所以太子龙集团的《科学品牌发展观》主题思想----先做思想再做产品,这是品牌革命的首要问题,自然有其深刻的哲学内涵与行业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