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效率的改革?不改也罢


改革似乎被打上了“褒义”标签,打着改革旗号的人往往都会被民众看作是进步的,而反对改革的人则被视为“保守派”,颇有点拖历史前进的后腿的意味。

但是,改革的目的,是利益格局的变更,或者说是利益分配机制的变更。

 

最近的所谓的深化改革,目标和方向都让人摸不着头脑。

发端于30年前的改革,是中国近代史的主旋律,有成就吗?当然了,成就全世界有目共睹,中国周边事态频繁也是另一种证明。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如愿以偿了,从过去我们不满意的状态改革到了比较满意的状态了。

那么,现在的改革,究竟是之前改革措施的落实推进,还是否定之否定?

 

有经济学家说,现在的改革是为了提高效率。

大概这位经济学家对经济学关于公平和效率的认识忘记了,或者有所微词。

在经济学里,公平和效率是一个矛盾,而且经济学基本的共识是,公平问题是须由投票箱来解决的政治问题,而效率是市场问题。

而改革,从来都是为了变革利益分配格局和机制的。而分配问题,必定以“公平”论之,是要由投票箱解决的政治,而不是追求效率的经济问题。

 

资本从来都没有忘却自己的目标,也没有迷失过方向,那就是追求集聚的效率。从这一点上说,如果对于效率的追求和提高叫做改革的话,资本从诞生那一刻起,都一直在不择手段地进行着集聚财富效率的“改革”,而且不是“被改革”。

 

如果三十年的改革的结果是皆大欢喜共同发展了,谁又会对这个皆大欢喜的结果有所不满?谁又会对这个共同富裕的结果再做进一步改变呢?

在之前的医药改革当中,以及所称的“第三次房改”、国进还是民退等等议论中,曾经出现了“倒退”的指责。然而,这个“倒退”的判断,只是根据某些定式的标准得出的。应该说,只要是大多数人要求的,都是进步的改革,而不是既定地把之前的某种认识当作标准判据。

 

中国的改革进行到至今的地步,不能不说在一定程度上,因为采用“效率第一,兼顾公平”的思路,结果导致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伴随财富的在某些领域和阶层的急剧增长,同时产生了由于只是被兼顾而产生的严重的不公平。两极分化之后,被市场机制分化到了贫困一极的人群数量庞大,就会产生再改革的要求。

 

如果中国的多少人对现今各个阶层的利益格局满意了,那么就不存在所谓的继续改革了,充其量是坚持和完善原有的、对三十年前的格局的改革措施。但现在的情况显然不是这样,三十年的改革,的确提高了不少人的效率,但是却产生了对多数人的不公平,而这个结果恰恰从政治层面是被认可的(即符合效率第一兼顾公平的“发展”原则的)。

 

所以,如果进一步的改革不是为了解决三十年积累下来的新的不公平,而是继续提高效率的话,窃以为改革已经误入歧途。下一步的改革,应该是把过去因为只是被兼顾而产生的巨大的社会不公状态加以矫正,而不是沿着只追求效率的途径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公。

 

中国俗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实际上是既患寡也更患不均。有没有产生和集聚财富重要,更重要的是财富属于谁。总设计师已经说过,如果不能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就是失败的。如果满大街都是对前景充满迷茫而失去梦想的屌丝,改革,就不会再是被“顶层设计”出来的东西了,可能是“下层设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