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新油价机制下的闹剧
根据消息显示,管理层将于今天凌晨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95元和90元,测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的每升价格将分别降低0.07元和0.08元。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价格的调整,属于新油价定价机制实行以来的第二次价格调整,而此次下降的幅度也是2009年以来的最小跌幅。
今年三月份下旬,管理层发布了新油价机制改革的通知,将成品油计价和调价周期由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并且取消4%的调价幅度限制。按照正常的程序,在新油价定价机制实施后的两周时间左右,即今年的4月10日,管理层本来应该执行首次的油价下调措施。然而,当时管理层称由于当前的价格调整低于每吨50元的区域,变化幅度过小,因此暂时不执行调价的措施。于是,在今年的4月25日,管理层才执行新机制下的首次调价。不知不觉,新油价机制已经实施近三个月,而新机制实行后也出现了两次调价的措施。那么,新油价机制的实施究竟为老百姓带来了多少得益?在新油价机制下,又存在着什么闹剧呢?
回顾1998年以前,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基本属于完全管制的阶段。由于这种过度式管制模式的长期存在,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始终脱离国际市场的实际价格。经过了十年时间的探索,于2008年底,管理层制定了一套成品油定价机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旧油价定价机制。在这一套定价机制的规则中,主要确立了22个工作日的调价周期以及4%的调价幅度限幅。然而,在这一套油价定价机制的实施过程中,不少的弊端问题也开始逐渐浮现。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当时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水平。由于这种滞后现象的长期存在,往往导致油价的调整时点频繁出错。在今年3月份下旬颁布的新油价定价机制中,就对这种滞后现象作出了很大的改善。从上述的数据可以发现,虽然新机制实施时间不足3个月,但是调价的频率明显提高了。
尽管如此,但是笔者郭施亮认为,新油价定价机制的制定依然属于治标而不治本,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虽说新油价定价机制实施后,调价次数也达到了两次之多,但是从调价的执行力度来看颇显不足。以今年4月10日的调价窗口为例,虽说拟调价的幅度较小,但是作为新机制实施后的首次调价敏感时点,管理层也应该严格执行调价措施,以体现政策执行的决心。
第二、当前国内寡头企业始终垄断着成品油的进口、炼化、储备等部分。此举不仅严重挤压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而且还会助长垄断企业对油品价格的控制,增加消费者的成本。根据目前的情况,三大国有油企已经高度垄断了成品油的上游产业链,拥有着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于一身的国有油企,也是阻碍油价实现市场化竞争的根本因素。
第三、大型国有油企在享受着高额利润的同时,还要求社会对其采取长期补贴的措施,此举也在浪费着国家的资源以及直接增加老百姓的负担。需要说明的是,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国有油企时常以炼油板块亏损为由,要求社会为其提供长期性的补贴。然而,我们从上述公司的经营情况可以发现,其主要的经营板块如勘探、生产等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利润水平。而炼油板块则属于公司的细分板块,对公司整体的经营状况影响不会太明显。如果这类大型国有油企经常以这样不合理的理由来索取更多的补贴,则社会的成本将会出现进一步的增加。
第四、国内油价的附属税费过高也是增加社会成本的重要因素。根据数据显示,国内成品油价格是美国的五倍以上,而国内油品的税率占比竟然高达30%!另外,由于国内经济的长期发展,国内的原油需求量也始终高居不下。当前国内的原油依存量已经高达57%,该比例已经超越美国。同时值得强调的是,作为大型国有油企中国石油的原油依存量已经超过80%。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也就导致了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持续高企。
由经营者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主决定价格,管理层不再直接制定价格是中国成品油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然而,当前阻碍国内成品油价格改革的最大阻力在于长期垄断资源、政策、资金等因素的大型国有油企。因此,打破大型国有油企的垄断模式,逐步减少管理层对大型企业的补贴才是未来成品油价格改革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