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碗


  有一个和人类的生存需求息息相关的词儿叫“吃饭”是的,人活着总要吃饭,但并不意味着想吃饭的人都会有饭可吃,中国人自古以来都习惯于用碗盛饭,所以,直至今天,人们提起吃饭,首先想到的就是饭碗问题。

  “饭碗”本义就是饭碗,但有时人们也把“饭碗”比喻为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流通,“饭碗”的词义渐渐变得更加含蓄且深沉了,以致如今一旦有两人邂逅,一方在寒暄时问及“最近端的什么饭碗?”时,另一方则下意识便知道要告诉人家自己最近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对业主所发给的薪金满意与否。职业的业种表意为“饭”的档次,薪金的高低表意为“碗”的容量。两者合二为一,调而侃之,意即“饭碗”。

  曾几何时,“下岗潮”席卷整个中国大江南北,那些曾得意于长年在国营单位享受“铁饭碗”待遇的人正处于“下岗”的风头浪头里,有些人自然产生一种危机感。以“危”延义,一则危难,二则危机。前者指由“危”一蹶不能复振而引发日后灾难,后者指“危”里内含理念抉择的生机。祖先为后辈们所倡导的厚积而薄发,无疑也是偏赠于后者的。诚然,对“下岗”而方,鲜有人心情是好受的。沉重的阵痛和阵痛的沉重,这种互作交织的心情,谁不曾经历?然而,当历史的惯性将当年的“下岗”人带到21世纪知识经济的平台让我们打开窗口审而视之,“是骡是马”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会一鉴无遗。

  我们无暇去评说那些将“ 铁饭碗”奉为圭臬的人为什么至今还在抱怨自己的命运多舛,因为他们的愚顽还未啻于绝望,至少,在他们心中有一个和常人共同的生存信念:只要人活着,面包会有的,“饭碗”也会有的,就看自己如何去端,什么时候去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