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到底能够干什么活?
为什么要调结构?显然是想要拉动内需;而不太显然的还有,中国希望通过“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策略,来减少增加投资而已经频繁放空枪的机会。投资拉不动增长了,并且还伴随着极大的系统性经济风险,那么,能否改用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呢?
中国人就热衷于喜新厌旧,不然,自古以来为什么一直都在为纳妾而忙碌呢?中国人就喜欢讨小老婆,变着法的讨,玩腻了再换一个玩法,反正这世上就没有两个女人是相同的。中国人就这样一辈一辈的换下去就是了。现在到了热衷于找钱的时代了,人们只问该如何才能没完没了的发暴财?投资拉不动了,何不换消费拉一拉试试看?至于为什么中国经济被形容成了一辆始终处在倒退惯性中的破车,非得要靠某种力量去拉动,才能给我们带来福利,是没有人愿意去费脑子思量的。你想想看,如此匪夷所思的,从发财的祖坟头上刨根问底的难堪问题,是不会有人愿意去追问的。
中国经济带着一身的深沉毛病,要将经济增长动力,从“投资”平稳地换档于“消费”,其间会不会导致失控,会不会发生意外?这种因迷失于“投资经济学”的综合症,能否通过再醉心于“消费经济学”的努力而获得解脱?谁也没有把握,毕竟中国人并没有实践过把钱花光了就能再自动来钱的荒唐逻辑,况且,中国社会离商业与服务业繁荣的宋代鼎盛岁月毕竟已过去有上千年了。
在中国,要想改掉一个老习惯比“砍脑壳”还难。比如人们就没有想过要把好不容易弄来的钱一口气花光,中国人的发财观念就是要过衣食无忧的日子,最好还能将财富传宗接代。中国人赚钱并不是为了花钱,而是为了放松地过安逸而宁静的日子。如此,指望人们赚得多接着就一定会花得多的“消费经济学”在中国获得热络的前景却是难以想象的。况且,“消费经济学”只是在理论上直接适配了生产——需求模型,它的泛滥若不引起规模巨大的服务升级的话,就必将存在与投资拉动型同样严峻的资源与环境消耗,到头来,同样会引发增长瓶颈问题。不知这一问题能否引发中国的“消费经济学”作出历史性的不同选择甚至崭新的贡献?
让中国人全都去走消费之路是有问题的,这里面除了贫富不均形势严峻与消费观念并不深入人心之外,最为主要的还是因为“消费经济学”并不能化解十四亿人一旦敞开肚皮搂实整之后,必将恶化的资源与环境难以为继的同样压力。
在中国,人们总喜欢寻找“法宝”,这与中国人热衷于忙着过日子而并不愿意费脑子思考命运前途,尤其是大伙共同的命运前途的下意识密切相关。因为一旦找到一个“法宝”,就能变戏法地反复折腾出取之不尽的财宝,用之不竭之下最好还能细水长流,中国人谁愿意过花完了今天没明天的破日子?加上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兜里也实在没几个钢镚,以往全民发财梦里的幸运儿毕竟还是少数,如此之下,没命地鼓噪敞开肚皮大吃大喝的所谓“消费经济学”,无异于自找不自在。不要以为一个穷乡僻壤能够通过请来一位仙风道骨的道长点化一二,就能摇身一变而成了鱼米之乡了。
中国的狗屁市井里就特别适合于传播两样东西,一是神话模样的谣传,二就是因狗屁不通而挥之不去的憋闷。我们年复一年地信奉神话,总惦记着有朝一日与神来之笔,其实我们什么也没弄清楚,唯一清楚的还是只有自己心中一直憋屈着的发财梦。
中国人的福祉不能指望天上掉下一个神仙,“投资”独大的时代梦魇并非是百姓受不了才开始偃旗息鼓的,它本质上还是因投资本身的难以为继才打算改换门庭的,所以中国人不必对“投资”转“消费”的所谓经济向内需转型抱太大的希望。
抛开拉动经济学说的争论不提,中国到底该不该一直指望通过增长来继续掩盖贫富悬殊的残酷现实?一味指望通过扩大蛋糕来分散社会痛苦,而对烂泥状的所谓蛋糕里面的不堪民生继续熟视无睹,如此干下去难道真会有好果子吃吗?对此,其实谁也没有把握,但转型经济的光鲜口号仍叫得震天价响。
其实,问题并不在于“投资”还是“消费”需要调整。等中国的方针转了一大圈再回来一看,问题仍在于我们所搞的这个市场机制并不有利于民生与中国民众的福祉。“分配改革”为何因胎死腹中而销声匿迹?民心工程为何总是没有惠及民众?民生经济到底会不会来到中国这个黑乎乎的市面上来?安居乐业与繁荣似锦的宋代社会真的不如我们今天人心惶惶的世道?
在当代致力于传播神话是没出路的,也是不能蒙混过关的,中国经济应在民生内核的驱动下均衡发展。摒弃中国最为擅长的“投资”,而去单走中国并不熟悉的“消费”无异于自杀。
中国应大力输出“投资”资本。事实上,即使是中国周边也大量需要投资来振兴经济,特别是横亘在中国与西亚产油国之间的中亚与南亚及东南亚地区。中国为什么不能通过向外投资来化解国际压力与能源瓶颈,而非得要把钱扔到太平洋对岸去折腾美国债或是大风刮来的所谓风电高科技呢?
中国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们一走到国外去就一直心虚惯了。土包子们一旦兜里揣了几个钢镚,就急着赶往华尔街去凑热闹,就跟土鳖好不容易爬进城去,那还不张着臭嘴,冲着纯粹是偶遇的任何人猛淌哈喇子?
中国向外转移投资应着眼于基础性的能源、资源、市场配置、国际物流与国家安全等。此举将使中国经济真正在投资领域也呈现开放状态,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的全开放态势。中国经济当然也应该振兴消费,但这需要围绕民生福祉与收入普惠来展开。总之,中国不能指望保留现状经济弊端的同时,而一味保全一个邋遢市井,还把自己显然羞于见人的邋遢德行,径直端到国际上去,并以此来回避已呈尖锐状的当下社会矛盾。
老夏
201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