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


定位

《战略模拟与行为反思》课程,大约一半的时间是操练。全班分成十三个组,每组五名同学,分别担任CEOCFOCOO之类的高管,共同运营一家运动鞋制造公司,时间共计6年。

每一年的“年初”,梁教授都会让大家填写:您最想达到的名次是多少?最可能的拿到名次是多少?最差的名次是多少?最能接受的名次是多少?

11年初大家的期望一公布就让我开了眼界,除了我们组之外十二个组都想得第一,没有一个组接受后6 名的成绩。从道理上讲:一定有六个组要排在后六名的,肯定还有三个组排最后的。

我们这个组平均年龄较大,我们的期望值是第6名,仅比均值高一位,极符合我们的年龄特征:平和、稳健。

看到大家都想得第一,几乎一定是要走高端战略,于是我们组把产品定位在中低端。第一轮的统计结果证明:只的我们A组定位在了中低端。

操作

第一轮操作下来,A组真的得了第六名,与我们的期望非常相符,我们很幸福。

第二轮、第三轮逐渐升到了第五、第四名,我们还真有点洋洋自得,为我们“公司的正常运营而高兴。

形势急转直下,由于一招不慎——OEM产品的定价略高于竞争对手,致使我们的成绩在第四轮降到倒数第四位,处在破产的边缘。

于是大家紧张起来,仔细研究了“市场”和“竞争对手”,经过两轮的努力,A组成绩最终定格在第五名,保住了“颜面”--最终没有破产,听说京东的老板当年玩这个游戏时也是破产了的。

反思

 

游戏后的反思环节让我受益匪浅,每个组都下了很大功夫来总结期间的经验、教训(有一个组竟然反思到了晚上900钟,可见非常之认真)。游戏如同现实一般,游戏中的不少情形与现实中完全一致。

比如不少团队在“运营”过程只有名义分工,高管的缺位造成了不少“业务”没有人管(不少游戏规则没搞清楚、不少数据没有弄明白)。

又比如不少团队讲假和谐,一团和气之下,不讲逻辑和决策标准。正如某组反思时讲的:讲原则不意味着吵架,妥协也不完全是和稀泥。在我看来,学会妥协比坚持原则要困难得多。

五天时间,我们演练了六年经营,虽然“公司”经营得磕磕绊绊,但收获颇丰,游戏于现实中的我们没有任何意义,但游戏背后的东西给我更多的教育。

六年时间,不少“高管团队”没有真正运行起来,由此可见组织建设,特别是高管团队的建设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任务,那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非常大的耐心。

上完这堂课,我一直在回味其间的点滴,凭心而论这是我在中欧上的最有意义的一堂课。

以这么一堂课来结束中欧的两年学习,感觉到了幸福,感谢梁能老师、感谢韩践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