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是《新约圣经》的第一卷书;教会传统一般认为,马太福音的作者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马太。这卷福音书主要记载耶稣的生平与职事,其中包括耶稣的家谱、耶稣神奇的出生、童年、受浸与受试探、讲道、上十字架、复活,最后复活的耶稣向使徒颁布大使命。
圣经每卷书都需要总纲。马太福音的总纲是:基督乃是耶和华神成了肉体来作君王救主,藉着他的死与复活,将他的百姓从罪里救出来,好建立诸天的国。马太福音的中心思想是:基督就是耶稣,神与我们同在。
这样一本著作,本人不信基督教但也不敢亵渎神灵,但看书总有体会,别人写什么、说什么不重要,看到听到的人怎么理解才是关键。所以,个人体会的妄言产生的罪孽个人承担。
体会一:想让人相信必先迷信
这样说也许是对基督大不敬,但是,从古至今,不管是圣贤还是骗子,全都是这样做。
看马太福音的宣传,包括:耶稣四十昼夜禁食而无妨;瘫、哑、聋、盲、麻风、热病、妇女血崩等各种疾病,手到病除甚至说话就可以治愈;几张饼可以喂饱了几千人;平静风浪在海上行走等神迹。这些宣传,信徒是不会质疑的,你要质疑就会受到众信徒的责难,所以,信者不疑,疑者不信。
这些事是无法用科学论证的,但是我更相信这是后人的宣传,什么目的,让人信,让人迷信,只有迷信才心生敬畏。古今中外,让人迷信才能存敬畏之心,才好影响统治,太多的例子,也许看破不说破大有人在,但我喜欢坦诚直言,体会就是体会,写出来并不是不信,而是坚信,迷信仍然是影响人控制人有效的利器,否则,ABC法则就没根基了。
体会二:外来和尚好念经
马太福音中也说到,耶稣来到自己家乡,在他们的会堂里教训他们,以致他们都惊骇说:「这个人从哪里得了这智慧和这些异能呢?这不是那木匠的儿子吗?他母亲不是叫马利亚,而他弟兄叫雅各,约瑟,西门,犹大吗?他妹妹们不是都在我们这里吗?这个人从哪里得了这一切呢?」就跟他格格不入。
耶稣对他们说:「神言人除了在他家乡和他本家之外,没有不受尊敬的。」因了他们不信,耶稣在那里就没有行许多异能。
看到上述文字,我想的是,连耶稣基督都知道,越是熟悉的人越不容易让其相信。看来,外来和尚好念经还真的不是中国人的总结,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体会三:上帝不慈悲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就是著名的马太效应。
通过大量具体的事实统计发现,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即: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这就是“二八定律”,马太效应与“二八定律”有相类之处。
分配不平衡是现实存在,但存在不等于合理。为什么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二八定律鼓励竞争,奖勤罚懒,本意是好的,弱肉强食,丛林法则本就是自然规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竞争让优秀发展。但是,正因为我们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扶弱抑强,否则,就不比动物好多少。
扶弱抑强,不等于打击竞争,恰恰相反,提倡的是公平竞争,分配的时候却要照顾弱者,比如收入高要多纳税,这就体现了人类特有的公平。当然,多纳税对社会贡献大可以得到精神的赞美奖励,这是分配的艺术。不管怎么说,马太效应对弱者更要打击可不是慈悲。
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处于一种完美的平衡之中,只有我们人类是唯一例外!很明显,“马太效应”和“二八定律”与“平衡之道”相悖。
体会四:信神不如信己
现在把基督教奉若神明的都是各国的统治者,但那不过是利用宗教更好地统治民众,需要制造一个神让人们迷信。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的历史,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载舟之水可覆舟大家都明白,所以,减少暴力冲突斗争大家都在想办法,还有什么精神鸦片麻醉更好呢?当初,耶稣有如此神力,当权者不信不敬还杀害了他,死后却宣扬其精神永垂不求,把其奉若神明。基督耶稣的以身殉道,有神力都不反抗,甘愿死在十字架上,恐怕是统治阶级最希望的。所以,耶稣必死,但不反抗精神必须复活。
信神不如信己,还是国际歌说的好,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看书总有所得,见仁见智,传销如传道,别人不信,再好的道都没用。谁能理解曾经被翻译为“传销”的这个模式内涵真谛?只有象耶稣那样,先治好病人让人产生迷信敬畏,才能有人相信,相反,坑蹦拐骗满足少数人的私欲,那是卑劣的十字架。制造十字架就是让人不要相信自己,背着十字架走向死亡还要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