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送礼、受礼和回礼是交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即使生活十分困难,该送礼的时候,送礼者想方设法也要把礼品凑齐。有时候,为了决定 “应该送什么礼品”,送礼者不得不绞尽脑汁。为了让受礼者喜欢,送礼者还不得不花费心思了解受礼者的个人习惯和偏好。
显然,送礼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既然送礼这么麻烦,为什么不直接送钱了事呢?
因为尽管金钱本身可以作为礼品,但在许多场合下,用金钱直接作为礼品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
正如道格拉斯所说:“金钱与礼品之间有一条精心设定的分界线。”
送鲜花给住在医院的长辈是合适的,但送够买花的现金并让对方去买就不合适了。礼品馈赠不是商业行为,不能按照商品交换的准则。相反,礼品是用来表达 “心意”的,不能同商业的 “算计”联系在一起,否则就会玷污这种心意。
礼文化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经过悠久的历史传承不断发扬光大。但是,今天的礼品与传统的礼品在性质和功用上却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礼品交换行为的天平已从道德化逐渐向功利化倾斜。
在传统社会,送礼行为是道德化行为,其目的是获取道德资本。送礼者送礼的目的,在其意识层面上,并不是为了受礼者将来的回礼,而是出于义务,或出于获取名声和面子。
今天,在很多场合,送礼者看重的不是送礼所带来的道德资本,而是将这种道德资本作为手段和工具,获取受礼者的商业回报或者潜在权益。
亲戚朋友、合作伙伴等熟人通过礼品表达关爱尊重祝福敬慕等特殊情感;企业通过给客户赠送礼品促进产品或服务的销售,以实现其商业目的;部分单位及个人为了规则范围外的利益把礼品当成了权力寻租的武器。
情感型礼品是社会传承延续而来的人性要求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手。商业型礼品是商业文明的必然产物,是商业伙伴地位提升的重要体现,是企业实现商业目的的重要手段。工具型礼品是人情法则替代普遍法则的怪胎,是腐蚀正常社会秩序的毒瘤,是披着 “礼品”外衣的人情暴力。
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礼品,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都表明有其顽强的生命力。但是只有遵循社会普遍法则的礼品,才能促进社会朝着公平、公正与和谐的方向发展,才能实现超越礼品自身之外的社会价值。
衷心祝愿情感型礼品被更多国人传递,商业型礼品被更多企业采纳,工具型礼品早日在人类社会绝迹。
在众多礼品公司中,团购客户如何做出符合自己需要的选择?什么样的礼品公司才能满足团购客户的各种要求?什么样的礼品公司能针对不同受礼者分别做出相应的礼品策划方案?中国礼品产业研究院经调查研究从团购客户的角度给出了上述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