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亚细亚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缺乏私有财富,特别是缺乏土地私有权是亚细亚社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专制的基本原因。马克思用这个术语来描述中国和印度,及西班牙、中东、爪哇和被哥伦布发现以前的美洲、土耳其、俄国等。
2、 启蒙运动。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之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把人们从迷信或偏见中解放出来。
3、 政党分脏制度。就是竞争获胜的政党,将行政职位分配给本党主要骨干的做法。
4、 市民社会。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构成。它是国家权力体制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现在也叫公民社会。
5、 普通法。普通法是根本法之外的其他法律。普通法不得和根本法相抵触。
6、 万民法。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在罗马法司法体系中,万民法是比较成熟和发达的部分,也是后期罗马法的基本内容。
7、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的结束。756年,法兰克王国赠予教皇大片土地,教皇国建立。
8、 1640年,英国革命开始,1688年以“光荣革命”结束。1776年,美国独立。1789年,法国革命开始。
9、 文艺复兴一般认为产生于意大利北部城市,由彼脱拉克所开创。他在14世纪发现了西塞罗轶失的书信,校勘了古代罗马历史学家李维的著作,并开始恢复用拉丁文写作。文艺复兴运动在15世纪向欧洲各国传播,至16世纪达到高峰,在内容上一是人性,二是强调理性。
10、
11、 柏拉图关于城邦的三种功能。 答:统治、保卫和生产,相应的三个等级是统治者(哲学家)、军人和生产者。
12、 亚里士多德关于城邦国家的三种功能。答: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
13、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理论。答:区分政体的两种标准:一是政府的宗旨,即统治者只照顾自身的利益还是照顾全邦的公共利益;依此标准政体区分为正宗政体与变态政体两类。二是掌握城邦最高统治权的人数的多寡。前述两类政体又可分为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和多数人统治三种。两种标准结合就形成了6种政体。(1)君主政体:政府以一人为统治者,凡能照顾全邦人民利益的。(2)贵族政体:凡政体以少数人,虽不只一人而又不是多数为统治者。这种政体对于城邦及其人民怀抱着“最好的宗旨”。(3)共和政体:以群众为统治者而能照顾到全邦人民利益的。相应于上诉各类型的变态政体:僭主政体是君主政体的变态;寡头政体为贵族政体的变态;平民政体为共和政体的变态。三者都不能照顾城邦全体公民的利益。
14、 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答:(1)其自然法思想源于自然哲学,在他们看来,逻各斯、理性或神是宇宙秩序的创造者、主宰者,渗透和弥漫于宇宙万物之中,将万物都置于其不可抗拒的力量之下。(2)宇宙是一个绝对的统一整体,而人是这个统一整体中不可分的部分,是一个小宇宙。人得理性是宇宙普遍理性的一部分,人得本性也是宇宙本性在人身上的体现。(3)所以人也受那种弥漫于宇宙之中的普遍法则的支配,构成自然秩序中的一部分。这个支配宇宙和人得理性就是自然法。
15、 波利比阿的混合政体思想。答:(1)波利比阿认为“一切事物成败的首要原因是国家制度的形式。国家制度是所有设想和行动计划的源泉,也是其得以实现的保证。”在他看来,罗马人成功在于罗马的政治制度优越性,在于它是一种混合政体。(2)即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因素混合,也就是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者掌握国家权力,既互相牵制又互相合作支持,从而实现了相互之间的制约与均衡,不使任何一方的权力过于强大。(3)罗马国家权力体系各构成部分和机构之间的制约与平衡,是他的独特发现。指出了罗马共和体制的本质特征。
16、 奥古斯丁的“双城论”。答:(1)明确指出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分野始于天使的反叛,直接起因是亚当的堕落。人类始祖犯罪,导致两座城的划分.(2)两个城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以两种不同的爱为基础,由只爱自己甚至连上帝轻蔑的爱,造成了世人之城;由爱上帝发展到连自己也轻蔑的爱,造成了上帝之城。(3)实质上,两个城的区分是依据基督教伦理对人进行的区分,一个城的人选择肉欲的生活,另一个城的人选择精神的生活,
17、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答(1)坚持人的理性是精神信仰的唯一根据(2)一个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就足够啦(3)圣经是唯一权威,只要信仰上帝,每个教徒都能得到赦免权,而不是主教授予(4)人只要信仰真诚,做什么都无所谓(5)指出教权的职责只涉及灵魂的事,不应涉及金钱土地和权力。(6)教廷是自愿组织,不应受第三方控制。(7)罗马教会的七件圣事中,只保留洗礼、圣餐和忏悔,取消摩顶、凃圣油等,推进简朴廉价民族教会(8)提出两个政府两种体制,基督徒不仅生活在宗教国度而且生活在世俗国度;上帝的法律只适用于恩赐与仁慈的国度,世俗的法律适用于愤怒的国度,国王手拿宝剑。两者不能互相干预,教会不享有世俗的行政、司法权力,国王也不能干预教徒的信仰。
18、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性人物:莫尔(英,《乌托邦》)、康帕内拉(意,《太阳城》)、圣西门(法)、傅立叶(法)、欧文(英)
19、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思想。(1)霍布斯认为国家产生之前,人类社会是一种自然状态,在其中,人人是平等和自由的(2)由于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趋利避害是支配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则,因而人们想占有某物而不能共享时则不然成为仇敌,所以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3)人们为了摆脱自然状态,彼此共同约定,大家放弃自己的全部权力并把它交给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会议。使他担当起他们的人格。(4)这些人就是主权者,主权者不受契约内容限制,但受契约宗旨限制,这样国家就形成啦,国家的本质就是主权者。
20、 洛克的分权理论。答;(1)洛克从政治实践当中认识到,对人民生命、自由、财产权的真正危害来自政府的侵害,必须实行法治来限制政府的权力(2)为了有效保护人们的生命、自由、财产实现法治原则,洛克提出国家权力的三种权力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应该分开(3)立法权是最高权力,属于社会大多偶数人;执行权与对外
21、 洛克的政府解体理论。答:洛克认为以下三个条件只要出现其一,政府就得解散,否则,人们可以采取一切手段夺回权力。(1)立法机构变异,如君主一个人的意志来代替立法机关制定法律(2)执政者玩忽职守,放弃权力(3)三种权力的承担者侵害人民最基本的权力:生命、自由。财产权,就得解散。
22、 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 答:孟德斯鸠指出,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够联合各种政治力量,又能使他们彼此调节配合并相互制约的制度。为此,他第一次提出了真正意义上三权分立,即将国家权力进行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分,分别由议会、国王、法院掌握。分权原则(1)立法权行政权若掌握一人手中,自由无法保障执法者最暴虐(2)司法权执行权掌握一人手中,法官最暴虐(3)三权部分集中于一个机构,国家的一切都完蛋。
23、 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是指什么?答:指一个国家的法律和该国的政体、自然环境、土地、气候、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贸易、风俗习惯有关系,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所有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了法的精神,即每个国家的基本原则;简言之,法的精神存在于法律和各种事物可能有的种种关系之中。
24、 孟德斯鸠主张分权与制衡的理由。答:(1)他受波利比阿影响,认为罗马强盛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共和国里避免了权力的滥用,法律把有限的国家权力分别分配给人民、元老院和高级官吏,使他们之间起支持、制止和限制的作用。(2)分权学说的目的,就是保证公民的自由,(3)他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说也奇怪,就是品德本身也是需要界限的。”提出的原则,就是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以 权力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政治力量,又能使他们彼此调节配合并相互制约的制度。这种制度就是权力分开制衡。
25、 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答:卢梭在近代西方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人民主权学说(1)主权不可转移,因为主权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有自己的意志,所以主权只能由自己掌握。(2)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因为某一部分人得意见不能成为公意。明确反对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3)主权不能代表,因为公意是不可能被代表的。反对英国式的代议制,马克思的议行合一源于此。
26、 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的基本原则。答:(1)人权与公民权利的原则(2)法治原则(3)主权原则(4)分权原则
27、 布丹的主权理论及主权的主要内容。答:主权理论:(1)布丹定义主权“超乎于公民和臣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掌握主权的人叫主权者。(2)家长的权利与主权是不同性质的权力,主权具有永久绝对性(3)主权是把国家和其他社会团体区分开来的基本标志,他第一次确定了国家与主权概念之间的联系,主权是国家的本质特征。(4)主权源于人性(5)公民必须服从主权者的命令,但是主权者要服从神法和自然法,不得侵犯家庭的财产权力。主要内容:(1)立法权,主权是一切法律的源泉,主权者就是立法者,臣民不得参与立法(2)宣布战争、缔结和约的权力(3)任命官吏权(4)最高裁判权(5)赦免权(6)有关忠节服从的权力。此外还有铸币权课税权。
28、 格老秀斯认为正当战争的三个理由(1)归复财产(2)自卫(3)惩罚犯罪
29、 哈林顿的“均分与选择”理论(1)举例,两个人分饼,要想公平最好是一个分一个选。(2)在不同利益集团组成的国家中,要保证法律制定的公平,也必须贯彻均分与选择理论,即建议建立两院制政府,上院提出议案,下院表决。
30、 “马基雅维里主义”。答:意大利梅第奇家族的凯瑟琳嫁到法国,成为亨利二世的皇后,她当时她如法炮制马基雅维利的统治术思想,搞了许多残暴的手段,后来人们把这种“以目的说明手段正当”的政治无德轮成为马基雅维利主义。
31、 三个重要的人权文件:《权利法案》(1689);《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1789);《民权法案》(1791)。
32、 潘恩的共和制三原则。答:(1)公利,即公共利益,是共和制政府之所以要建立的动机和目的。(2)公正:即权力平等,是一切问题的根本。(3)代议,即人民选举代表去商议和处理国家事务,是共和制政府的最自然组织形式。
33、 杰斐逊防止腐败的思想(1)限制中央政府中行政和司法的权力,即施行三权分立原则(2)施行中央和政府的层层分权制度,联邦权力与州权分开(3)人民参政的原则。
34、 孔德的社会团结思想(1)孔德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察,认为社会同其他生命有机体一样,各个部分之间必然是协调一致的,从而构成一个和谐团结的整体。(2)实证政治的任务就是巩固这种社会团结和合作原则。(2)社会起源于人类的利己和利他的社会本能和社会冲动。(3)家庭的关系由家长调节,社会关系则由政府调节。(4)实证阶段的政治制度是一种适应于工业生活方式的社会政体,在社会政体的名义下建立等级制度和独裁统治。(5)基本立场否定个人权力。(6)社会的精神生活是由实证制度的科学工作者来领导的,他们用社会团结的精神来教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达到睡团结和秩序。(7)重视宗教的作用,主张建立实证宗教,说明他精神失常。
35、 柏克:国家和社会的成长性原则第一,社会和国家是一个有机体,国家和社会不仅仅是活着的人之间的合伙关系,而且也是活着的人、已经死了的人和将会出世的人们之间的一种合伙关系。第二,社会和国家是逐渐成长起来的,不是人的理性设计出来的。用成长原则解释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36、 托克维尔限制“多数人暴政”的主张(1)施行宪政,施行强有力的代议制政府。(2)施行法治,法制健全(3)结社自由,言论自由。
37、 边沁的“功利”:事物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与痛苦的特性。
38、 功利主义的两个主要价值标准:个人的趋乐避苦,“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39、 边沁评判国家是否自由的六条标准。答:第一,取决于权力的分配方式,在自由的国家里总体集合的权力便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这种最高权力在几种阶层人间分配。第二,取决于权力形成的根源,即人们是否可以从这种最高权力根源中分享最高权力。第三,取决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位置变换是否频繁和容易,第四,取决于统治者的责任。第五,取决于出版自由。第六,取决于结社的自由。
40、 密尔对思想和言论自由的论述。答:第一,假设被压制的意见是正确的,那么他就压制剥夺了认识这个真理的机会。第二,即使被压制的意见是一个错误,他也可能是。而且常常包含部分真理;而那些得势的意见却男的是或从不是全部真理。第三,即使公认的意见不仅是真理而且全部是真理,若不允许它去遭受而认真的争议,那么接受者会像抱持一个偏见那样来抱持这个意见,对于他的理性根据很少领会或感认。第四,教义不是从自身理性中成长出的坚定信念,而是变成了形式上宣传的东西。对于至善没有效力,结论:思想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人类精神福祉所必不可少的;没有这种自由人们在智力和德行方面就会有毁灭性的后果。
41、 如何理解主权与人权的关系。答:第一,主权是法国学者布丹详细论述的,他认为,主权是一国的最高权力,不受任何限制,而只受神法、自然法的限制。人权是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在《自然与和平》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的普遍权利和人权概念。其后,荷兰的斯宾诺莎、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和卢梭进一步论述天赋人权的思想。第二,主权与人权都是国际法的原则,是国际法的重要原则。国家主权是相互的,国家行使主权时,不得侵犯别国的主权,但是国家也不能违背关于人权的一般强制性原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第三,主权高于人权,只有坚持国家主权原则的前提下,国内人权才能得以保护。如果一个国家对内没有权威对外不能独立,就不可能享有人权和人权保护。第四,当今世界西方世界提出人道主义干涉,即允许国际社会以人道主义的目的对别国内政进行干涩,对国家主权形成了严重挑战。第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的建立,对国家主权即民族国家也形成挑战。
42、 “人是万物的尺度”答: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提出,即人是存在事物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的尺度。
43、 “美德就是知识”苏格拉底的哲学伦理观点,知识是美德的基础,无知的人不会有真正的美德。人善恶的区分,就是看他具有什么样相关的知识,来判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
44、 比较英法两国的革命。答:与英国革命相比,法国革命更加彻底,更加激烈和血腥。它在实践上的彻底带来的结果好像并不理想,导致相当长的时期政治反复动荡,在这一点上,它与英国的光荣革命似乎是无法比拟的,后者好像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调整方式问题,消灭了英国的工人运动的深层社会基础,即使在19世纪所谓的“西欧社会的神经分裂症时期”,英国社会也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法国革命在理论上的彻底却使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令几百年后的革命家们想往。革命时期的三级议会中第三等级的代表坐在左边,第一等级的代表坐在右边,形成了鲜明的"左派"和“右派”的划分。
45、 古代民主与现代民主的异同。答:平等、自由、尊重法律和实现正义。第一,现代民主是从古代民主发展而来的,是一脉相承的。第二,古代民主以平等、自由、尊重法律和实现正义为核心,现代民主在丰富其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天赋人权、保护财产权力、代议制等内容。第三,古代民主以雅典、罗马为典型,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其一直处于动荡之中。这主要是因为古代民主制的基础不够牢固,缺乏宪政与法治,经常造成多数人的暴政。现代民主,以英国为例,在长期的发展中,构建了法治与宪政的民主基础,因而现代民主制较稳定。第四,现代民主基础是法治与宪政,发展到共和,最后形成民主,即维护大多数的利益,又不侵犯少数人的利益,所以不会造成古代民主多数的暴政。
46、 “没有什么东西高于适度”。(梭伦)
47、 法律是最蹩脚的工具。(柏拉图)
48、 人不合群,那么他“不是野兽,就是超人”。(亚里士多德)
49、 如果没有法律,人就会成为最坏的动物。(亚里士多德)
50、 获得普遍遵守的法律是最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
51、 法律是没有感情的智慧结晶。(亚里士多德)
52、 “法律不应被看作是与自由对立的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亚里士多德)
53、 中产阶级的统治是最好的。(亚里士多德)
54、 “一切事务成败的首要原因是国家制度的形式”。(波利比阿)
55、 “政治的根本目的是自由”。(斯宾诺莎)。
56、 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狼与狼的关系”。()
57、 “劳动使一切东西具有不同的价值”。(洛克)
58、 “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洛克)
59、 “平等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同时也是最荒诞不经的事。”(伏尔泰)
60、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孟德斯鸠)
61、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阿克顿)
62、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不在枷锁之中”。(卢梭)
63、 公意就是上帝的声音。(卢梭)
64、 政府“即使在最好地情况下,也不过是一件免不了的祸害;在其最坏情况下,就成为不可容忍的祸害。”(潘恩)
65、 “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杰斐逊)
66、 “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下,善良的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呢?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