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房改后最大变数空降楼市


 

20130808日上午 ,《 中财网》 刊登了题为“楼市最大变数:决策部门正在酝酿长效机制”的文章。 同日下午,搜狐网独家新闻报道:“知情人:楼市调控已有初步草案 不亚于98年房改”。

 

对此,沪深股市立即作出敏感反应。地产股早盘和午后两度快速跳水,主力全天净流出约4.6亿元,抵消了“中国房地产企业再融资将松绑”的“利好消息”。

 

搜狐财经记者报道:房地产领域的改革或将从财税、金融、土地制度入手。其中,房产税是重点研究课题。房产税试点扩容及在此基础上的全面推开、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全国联网、健全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这三大方面将为全新的中国房地产调控和长效机制奠定基础。

 

以上信息表明,这是本届政府楼市调控的“关键一招”。由朱镕基总理主导的98房地产战略,在历时15年之后将被取而代之。

 

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将在今年年底初见端倪,而房地产的长效机制建立,将被置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框架”中考虑。

 

回眸1998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减速。当时的国务院将拉动经济增长作为首要工作,以房地产拉动内需的战略应运而生。 

 

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概念首次提出了,提前消费、贷款买房、按揭等陆续登陆中国内地。

 

其实,中国的第一次住房改革,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职工购房可选择以折价方式或以全价方式购买,折价购买俗称“三三制”,即以全价的1/3价格购买。

 

199873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正式开启了以“取消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

 

因为习惯了长期的福利化分房制度,当时很多中国人并不清楚何谓住房商品化,很多人也没有自己掏钱买房的意愿。19982月上海《解放日报》做过一项问卷调查,问上海市民是否打算买房时,70.5%的人回答“不打算”,回答“打算”的只占16.1%

 

住房制度改革,贷款买房、按揭等金融杠杆支持,对拉动经济增长、提高人民居住品质功不可没,但是建立在商品房上的人居梦想也是一柄双刃剑。商品房带来了城市繁荣、人居改善,也带来了楼市的泡沫。

 

21世纪的头三年,全国房价年涨幅还在3%~4%,到了2004年,直线拉升到15%,上海、杭州、南京等热点城市的部分房价甚至在短短1年内翻了一番。虽经后来数度调控,但收效甚微。从2006年开始,北京、广州、深圳等地房价一飞冲天;到2007年,同比月涨幅在10%以上的城市比比皆是。在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之后,国家启动四万亿投资,房价第二次起飞冲上云霄。

 

2003年至201310年时间里,政府出台楼市相关的宏观调控政策达43次。但是,房价非但没有应声而下,十年之内房价涨幅超过10倍。限贷、限购、提高二套房首付等调控政策,并没有击中房价上涨的根源。  

 

由于楼市在不同城市之间出现分化,因此再采用“一刀切”的全国统一调控政策就很难奏效。调控政策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相应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调整。比如目前涨势不改的一二线城市,与“鬼城”扩容的三四线城市,楼市调控政策应该区别对待。

 

转换思路、减少对行政性措施的依赖,应该是未来的政策趋势。房产税、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全国联网、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这三者的组合拳,将为中国房地产管理与国际接轨奠定基础;能为缩小贫富差距,反腐倡廉创造有利条件。

 

626日国务院决定今后5年再改造城市和国有工矿、林区、垦区的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其中2013年改造304万户。在集体土地确权的基础上,有序组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入市的试点的思路,可能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取得共识。房地产上市公司再融资选择性开闸,鼓励上市房企将更多资金投入到保障房和小户型项目上,利用资本市场挤压楼市泡沫。

 

因此,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不得不表示,之所以不敢预测房价,是因为不知今年十八大三中全会召开后,房地产政策风向是否会变化。如果长效机制推出,楼市必然改变运行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628日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总书记的讲话,改变了传统的干部考核标准,将为改善民生以及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提供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