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怎样实现“改革红利”


 

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召开,此消息激起社会的极大关注。人们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抱有期待的原因在于,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产生后的最重要会议,会议不仅将阐述经济政策的走向,也将对过去一些积重难返的社会流弊给一个说法。历届政府的治国水准,都可以通过三中全会看出端倪。另一个原因在于,“三中全会”这四个字激起了人们对35年前那次激动人心的会议的回忆。

 

虽然这是一场政治性很强的会议,但核心还在如何调整利益分配,因此,经济政策是重头戏。至于这个“观”那个“梦”,都是为了装点门面,门里面具体是什么才最关键。毫无疑问,这次会议文件在经济上会写得面面俱到,行政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民生、统筹城乡、三农、科技等领域都会囊括,但重点是什么呢?这要从习李主政以来的言行中寻找蛛丝马迹。

 

十八大后,习近平高调反腐、反浪费、反四风,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凸显了他以干部队伍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而李克强提出了“改革红利论”,下一步的改革,不仅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更多方面的改革是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调整利益预期。不仅要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同时要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这样可以更好地凝聚共识,减少改革的阻力。

 

这一段话基本可以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定调:在政治上要树正气,在经济上要释放改革红利。前者是对后者的保障,后者是对前者的巩固。

 

如何释放改革红利?就是围绕增量和存量做文章。过去,做大增量的方法是通过政府主导,上项目,做大GDP。近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条路加速了贫富分化,造成了资源过度消耗,助长了权力寻租。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做大增量,可能转向以社会投资为主,扩大民营资本进入领域的开放,尤其是服务业。通过简政放权,削弱权力和市场的关系,依靠内生力量产生改革红利。

 

优化存量利益的方式较为复杂,这涉及到不同利益主体间的调整,会比“触动灵魂”还难。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合法取得的存量利益不动,是谁的还归谁,政府不劫富济贫。但是既得利益者不能继续享有“超国民待遇”,就是李克强所说的“要注重权力公平”。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将减少以权谋利,国有企业不允许赚了归自己亏了归政府。反垄断也不会只拿外企开刀,这很可能是下一步反国企垄断的前奏。

 

二是非法取得的存量利益要回吐。反腐仍会保持高压态势,这不仅对官员,也包括对与官员有千丝万缕关系的资本(权贵资本)进行监控,官员财产申报可能扩大到对子女财产和其他有重大利益关系的亲属财产进行内部备案。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官员财产公示,仍不会提出时间表。

 

三是对存量利益加大上缴比例。国企利润多年没有上缴,央企上缴比例也低于10%2011年才开始提高到了10%15%两个档次。10多年来,国有企业以工人下岗为代价,以政策扶持和资源垄断为手段获得巨大发展,但财富大部分在体制内循环。以后要加大上缴比例,补充进社保和特定用途的财政账户。

 

四是对存量利益进行重组。主要在四方面:国有企业将再一次面临“抓大放小”,放开市场准入;公务员队伍和事业单位的“双轨制”改革将破题,因为毫无疑问,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吃财政饭的人员比例有中国这么高,而且享受特殊待遇;进行财税体制改革,对全部政府性收入实行统一、完整、全面、规范的预决算管理,消除“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关系,完善分税制,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尽管简政放权,但权力不会离市场太远,这方面不要对三中全会有太多期待,从各地开展的新一轮造城运动就看得出。户籍制度也不会有太多改观。中国的事情,不是缺少思路,而是缺少执行力,因为权力连着利益。对于只见利益不见灵魂的人,你去努力触动他们的灵魂,是徒劳无功。

 

以中国的政治现状,人民革命已无可能,推动社会向前,更多还是依靠官员队伍进行自我革命,也就是习近平所说的能不能“把权力关进笼子”,有没有李克强所说的“壮士断腕”的勇气。十八届三中全会如果能直面以上提出的问题,那中国就有可能迎来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