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垄断的讨伐又进入了一轮高峰,但是,你别上当,他们是有所用心的。
价格运动只有两种:被管制或者操纵下的稳定和市场上的自由波动。
竞争导致质优价廉,这是鼓吹竞争高效的人对民众的忽悠。
实际是什么?
价格是波动的,是走高还是走低,和竞争程度没有关系。
竞争也不是比质量,当竞争进入到价格竞争阶段的时候,质量往往跟着下降,最终,制造高质量产品的企业无法生存而倒闭,消费者也只能买到和低价格匹配的低质量产品了。
把厂商竞争导致的产品低价当作是整体的效率的想法非常幼稚可笑。首先,低价就是实惠的想法建立在低价依然优质的默认之下,而实际上低价格往往是低成本的结果,而低成本往往是偷工减料的结果,最终消费者得到的实际上是低质量下的低价。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消费者常常这样说,中间商也往往这样说,但消费者往往在交易时会自我麻痹,要么被中间商忽悠买到了不便宜的劣质货,要么便宜没好货。
经济学家鼓吹完全竞争,但是经济学家知道竞争并不是质优者胜出,关于这一点,经济学里有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理论。
现在的企业管理,如果不是为管理的管理的话,企业家并不一定会推动TQC和ISO体系的运行。不少企业管理者对此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那就是“把混乱当作成本”。
有良心的企业家也可能用提供低质低价的产品的办法来维持市场份额,即便是将来为低质付出售后服务也要这么做,因为他因竞争处于求生存的阶段,生存是第一位的,生存方式是第二位的。而无良的奸商只求以低价把劣质产品忽悠出去,最终倒霉的是消费者,以消费者的实际损失维系着厂商的生存。
不遗余力推行TQC和ISO体系,这种做法其实是有前提的,即企业处于生存无忧的状态,是在追求活得好而不是活得了。在这种前提下,巨大的管理费用投入总是存在回报的时候的。但现实是,如果行业竞争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为“活得了”而困扰了。等不到巨大的管理投入得以回笼时,企业已经陷入资金无以为继而一命呜呼了,死在了1948年。
现在,很多人都在谈论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按照经济学理论,完全竞争是一个高效率的市场状态,不应该出现产能过剩这种问题。反过来,竞争导致的产能过剩,过剩导致很多企业停产倒闭,都说明了竞争高效的理论站不住脚,竞争在总体上表现为内耗。
很多人基于经济学的这个错误的理论反对垄断,但是,垄断却是每一个厂商都在追求的结果,厂商的趋之若鹜,充分说明垄断是可以给厂商来了效率的,而不是经济学家们所说的垄断造成资源浪费。
也有人把制造业产能过剩归罪于政府的错误指引甚至是行政命令,这也是一种欲加之罪的说法。实际上,资本的嗜利本性必然会导致它蜂拥而至于高利润行业,这种富集说的好听叫做“朝阳产业”,任何政府都无法控制资本的这种逐利冲动,即便是政府出台遏制政策,企业也会在高利润诱惑之下不惜以身试法。
政府不必为某个行业产能过剩而担忧,市场行为的结果应该有市场参与者自己承担,赚取是他的,亏损也是他的,不必皇帝不急太监急。没有任何理由和事实依据让人相信,某个行业是可以在自由竞争下保持产能和市场需求相匹配的。
另一方面,所谓产能过剩造成损失的说法也是不全面的。制造业产能过剩,提供这种产能的上游行业实际上是在盈利,制造机器设备的厂商会从使用这些机器设备的厂商那里获得利润,所谓的因产能过剩而亏损,只是产业链条上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总有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是赚钱的。如果整个行业亏损,则实际亏损的是提供投资资金的银行,而至少在这个尚未完全停摆之前,从业人员是有收入的。
另一方面,厂商竞争也并不一定会有利于就业,厂商的同质竞争会带来就业的暂时受益,但是厂商完全可能为了规避劳动力成本而采用更先进的用工更少的工艺技术,这是加大投资和加深产能过剩的办法,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产品质量不会因价格竞争而下滑,如果厂商有实力采用了这条道路来应对竞争,则结果就可能是大批就业者被淘汰。机器淘汰工人的事情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就一直相辅相成。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所谓的人口红利现象。人口红利的产生,其实是资本为了躲避竞争而向劳动力低成本地区转移之后的结果,获得红利的是资本而不是人口,资本转入一方的人口获得的紧紧是就业率的改善,当然这对于就业者来说也是好事,但资本转出一方却是就业率大跌是件坏事。一国好事而另一国坏事,站在联合国秘书长的立场来说,如何判断其优劣?
人口红利还有个窗口之说。为何人口红利窗口会关闭?实际上是不同国家人口资源之间的竞争的结果。人口红利理论带来的最可笑和恶劣的结果,就是误导贫穷的人口大国步入继续扩大生育的恶性循环之中,以提供廉价劳动力的方式养活廉价人口。
产能过剩不是市场运行的最终结果,继续下去的后果是大资本生存下来小资本被淘汰出局,行业在产能过剩期间也最容易被兼并重组,最后导致寡头垄断这种真正的高效状态。而寡头垄断之后,新的竞争很难形成,也就无须再搞低价格竞争了,此时价格将有寡头控制,而不会出现消费者期盼的低价格了,此时消费者充其量也只有用脚投出自己手中的货币选票了。
竞争就是抢钱,如果钱多人少,大家都数钱数到手抽筋,加班加点都赶不出订单,高成本用工也在所不惜,此时,大家都在享受竞争,都在矫情地抱怨手已抽筋。高额的利润必然吸引大量资本涌入,产能逐步过剩,竞争进入下一步阶段,钱少人多。
如果政府认为把产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就会挽救低价质次这种低层次竞争,就能给保障消费者利益的话,也是太天真了。大家应该耳熟能详“萝卜快了不洗泥”,如果厂家的萝卜快了,能不能不为利益所动而依然洗泥,这是一个问题。每到节假日,大量劣质产品进入市场就是例证,市场靠倾销伪劣库存产品而旺极一时。所以,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只需要从消费者权益法律方面入手就可以了,和产业产能的规模没有固定关系。
市场的宿命就是,只有那些垄断了必需品的企业才可能持久的存在下去。对于非必需品,不论是竞争还是垄断,企业都随时会轰然倒塌,大小都会。但如果是追求企业的持久存在,就要放弃同时做大的奢望,即便是垄断企业,也不能把企业规模做到超越市场规模的地步,市场规模是1,你已经垄断了100%的市场份额,也不会去投资110%的产能了。
生存,可以理解为一种循环。父亲死了,儿子还在,还会有孙子,这就是生命的延续。所以,不要把生存狭隘地理解为自己这一代的长命百岁。把这种理念用在企业生存上,就是创新者生存。创新,就是不断生出下一代,把企业的生命寄托给下一代产品。产品创新,就是主动规避老产品的竞争,就是垄断新市场,在新的领域用垄断来获取高额利润。所以,真正能够做到市场需求和产能匹配的,不是完全自由竞争,而恰恰是绝对的垄断。
垄断是好事还是坏事?这要看是谁的垄断和谁的评价。垄断者自己肯定说垄断是好事,否则就不会追求垄断地位了。而消费者肯定说产品垄断是坏事,它削弱甚至剥夺了自己在交易中的定价权。而要中立地评价这件事,就不能片面地站在厂商或是居民的立场上。
反对垄断的人反对的只是自己被垄断的垄断,而往往不是自己的垄断,他们往往默认自己不是处于产能过剩行业之中的一名厂商;而他们所赞美的竞争,也往往是利益相争的另一方的竞争,而不是自己所面临的竞争,此时他们往往默认自己不是处于求职当中的一员。
实际上,根本无须对市场的效率进行评价,交易只与交易双方有关,第三者即便是以中立的态度去评判,也是多此一举。
从定价权的状态区分,市场有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之分,两种状态都是竞争过度所致,厂商竞争过度则导致买方市场,而买方竞争过度则导致卖方市场,这就是说,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其反面“垄断”,这就是阴阳轮回的道理,即任何事情发展的结果都是自己的反面。因此说,竞争和垄断具有相同的效率。
高价是卖方垄断市场的表现,而自由的市场无法避免垄断,反对高价也不是市场行为,而是消费者的单方面行为,不符合买卖自由的市场原则,也不符合买卖平等的原理。如果厂商产品是非必需品,第三方不应该对价格说三道四。
在中国,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的确比很多国家都多,这给了那些鼓吹市场竞争的人来说以口实。但是,如果我们冷静地分析了市场的运行规律之后,就会知道,第一,市场本身并不能自律从而避免垄断,它恰恰相反是主动地去谋求垄断的;第二,市场的效率不应该只从市场参与的某一方的标准来评价,竞争并不等于低价实惠。
之前中国展开的对洋奶粉的反垄断调查是一个例子。最近,这种行动又开始向进口汽车行业推进了。我们说的垄断,其实是外企对中国市场的垄断,但进入中国市场的洋奶企和外国汽车行业并不是一家,而是在中国经济学家鼓吹的自由经济制度之下成群结队地拥入中国,他们垄断了中国市场,但他们之间也是激烈竞争。这就是我对竞争的解读——竞争,就是竞相争取垄断的权力。
经济学家需要解释的是,为何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市场竞争没有给中国的消费者带来低价格而是暴利。这是传统的经济学竞争理论所解释不了的。
别上当,竞争不等于低价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