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简单,不容易:复盘潘石屹央视采访


不简单,不容易:复盘@潘石屹 央视采访

 

这两天,@潘石屹配合央视“打击网络谣言”专题,接受央视采访谈自己四年来的微博之旅的视频,迅速成为网民关注的热点。

从央视的角度,通过@潘石屹 这位微博大V的嘴,证明打击网络谣言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完成了一曲微博大V认可打击网络谣言的大戏,以平息因司法解释而引起的纷争。

让央视始料不及的是,视频具体说了什么没人关心(因为网民不用看就知道央视的立场),倒是潘石屹在采访时候的口吃,迅速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竞相模仿造句,引爆了一场网络的狂欢,而潘石屹也充分发挥自嘲的功夫,融入到这种狂欢之中,使得视频的主题沦为背景。而潘石屹在歪楼的狂欢中,静悄悄融入网络的大海,让自己从主角遁入无形,在这一出大戏中,实现了既不得罪官府,又能取悦草根的自我保全。

我试着用复盘的方法,来复盘下潘石屹在此次事件中的行为和想法,揭示这样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房地产大佬和网络大V,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在官府和草根之间走钢丝,既避免被人当枪使,又避免成为受攻击的靶子。

 

一、现在情况如何

1.目标

潘石屹接受这次采访的目标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个基本的目标应该是有的,那就是别出事。这个出事,既指不给央视造成尴尬,说出什么不合时宜的话来,也指不会成为草根的指责对象,造成自己形象受损。

2.结果

应该说结果很完美。央视希望说的话,潘石屹都顺杆说出来了,而且是自己的实际经历现身说法,有案例有体会,很丰满,还可信。

同时,潘石屹也没有说出什么让草根不满的话,规规矩矩,正正当当。任何一个稍微理智点的人都知道,要潘石屹在那种情况下说出反对打击网络谣言的话来,是不太可能的,能够不主动做“帮凶”,就很好了。

更意外的是,因为紧张而带来的口误,彻底转移了采访的焦点,引爆了一场网络流行,消解了大众的关注。

潘石屹彻底安全了。

 

二、当时是怎么决定的

1.确定的形式

要不要做这次采访,相信潘石屹没有多大的自主权。他能做的,只能是如何做好应对。

潘石屹用微博的讲述了自己的做法:

昨晚,我给一大V的朋友打电话说:“CCTV要采访我关于司法解释的事,我很紧张。我应该怎么说呢?”他说:“你千万不要接受采访。”我说:“来不及了,他们正在20处向我走来。”他说:“那你就说造谣诽谤可耻。”@刘春

 

潘石屹通过向朋友咨询,获得了专业的意见,做到了心中有数。

在确定的形式这一点上,潘石屹做得非常到位,面对困难的局面,自己不慌乱,同时积极迅速向专业人士请教,找到出路。

2.确定的逻辑

事情不是由自己决定的,无所谓逻辑,只能去做。硬着头皮也得去做。

3.执行的如何

执行得完美。

第一,潘石屹充分贯彻了@刘春 提出的建议,痛批造谣诽谤的行为,期间还顺带手利用央视控诉了一下对自己造谣的人。

网络是公共空间,要有规则,要有秩序

要知道,刘春提出的建议非常重要,基本上是潘石屹走钢丝能够成功的唯一方法。刘春的建议我们细看一下就明白了,核心就是说正确的废话,说冠冕堂皇的话。谁都知道造谣诽谤可耻,人人都痛恨造谣诽谤的行为。因此,说造谣诽谤可耻政治上完全正确,谁也不得罪。而这也是央视希望借助潘石屹的嘴说的话,同时,网民也知道这话对,但网民对司法解释的不满不在这一点上,这就避开了在网民关注点上表态,也就避开了可能的指责。

可以说,潘石屹正面过了央视的关,绕着过了网民的关。

第二,公开化,透明化。

91017:54发微博:

刚才接到CCTV的电话,就刚公布的司法解释来采访我。我脑子瞬间一片空白。我说些什么呢?

21:51发微博:

刚才接受完CCTV的釆访。问题都很难。

期间还穿插跟任志强和刘春的互动:

18:10回复任志强

为什么没有请任总呢? //@任志强:你快了?

@潘石屹

刚才接到CCTV的电话,就刚公布的司法解释来采访我。我脑子瞬间一片空白。我说些什么呢?

 

21:41回复刘春

问:你如何看500次?我:这个问题请法律专家回答。

@刘春

今晚新闻联播能看到@潘石屹 吗?他正在接受采访。我为有这样的朋友而骄傲,让个别爱国诗人汗脚去吧!一枝红杏出墙来,土豪我们做朋友。[爱你]

 

一天之后,又将事情的起因用微博的形式做了交代,这就是我们前面看到的给刘春打电话请教的微博。

公开化,透明化,这就消解了大家窥探的热情。还给网民打了个预防针,让大家有时间去做消化和铺垫。如果潘石屹接受央视采访是由网民发现而不是潘石屹主动交代的,那种风潮,可能会大得多。

而潘石屹发微博也很有讲究,完全知道网民的关注点在哪里,一句“这个问题请法律专家回答”就化解了自己的困境。

又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第三,懂得自嘲,融入网络狂欢大潮。

虽然左右两派都有人不满意潘石屹的回答(再说一遍,我不认为国内存在左右两派,只存在人兽两派。把人当人的人派和不把人当人的兽派),但是,更多的网民是沉浸在对潘石屹口吃的模仿上。而潘石屹自己,顺着这个潮流,参与模仿秀,自己模仿起自己来,将一件“一本正经”的事情娱乐化,八卦化。

 

对对对不起您了。

@刘春

误交损损损损损损友,肠~~~~~~~~肠子特么都悔悔悔青了[泪]

 

这一娱乐化,就使得严肃的讨论无法进行。并让希望严肃讨论的人厌恶,从而从这个主题上转移视线。这个事情最终就不了了之。这可能恰恰是潘石屹最希望的结果。

从潘石屹的行为我们可以感觉到,他是一位懂得“化功大法”的高手。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三、让我们再审视下思考的前提

1.成功的关键因素

这件事情,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不偏不倚两不得罪。

得罪了央视,它背后的势力可以让潘石屹吃不了兜着走,被整死(注意:不是说真的会去整死潘石屹,而是说具有这种能力,死是语气词,为了说明整的程度。这不能算造谣诽谤,而是实力分析)。

得罪了网民,潘石屹会被口水淹没,被骂死(这是现实可能性分析,也不能算造谣诽谤。NND,说话真累)。

两不得罪,央视和网民从潘石屹的回答中各取所需。

央视不需要针对具体细节的回答,它的习惯是大道理正确然后就自然证明做法正确。相信央视的人从来就是相信他们这种隐含的逻辑推理,而且因为单向传播,也只能处于接受的地位。

网民需要针对细节的表态,他们知道从大道理到小细节,中间差着十万八千里,有很多种可能的演变。各种观点的激荡,正确的观点会自我凸显,谁也别想霸占说自己代表真理。

这就让我们再一次的看到,刘春的建议“高,实在是高”!

 

2.发心是对的吗

潘石屹没有办法拒绝央视的采访,按理说,这事不能谈发心,因为起心动念做这件事不是潘石屹的主意。

但是,既然做了,潘石屹自然会有自己的想法。他之后的这个想法,也可以谈谈发心。

事情是存在天理的。首先,从解释权上来说,按照律师和法学家的观点,两高没有资格来做司法解释,这应该是人大的事情(见童之伟、杨金柱等人的观点)。其次,转发500次,点击5000次,成为定罪的标准,背后并不能找到多少逻辑支撑,而且造谣诽谤是性质问题,点击转发是数量标准,难道499次就不是诽谤?这也是潘石屹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能够大义凛然的说出“不能有意的编造任何谣言去伤害别人。。。。。。哪怕是一句话,你都不能说,一个转发都不能说”的背后逻辑。第三,建规矩究竟是谁来建,怎么建,是打击民间营销机构,打击大V来建立的吗,还是一视同仁?等等。

潘石屹的回答基本上没有去触碰这些问题,可见得,他的发心并不与事情的本来契合,也就是说,他的发心不对。当然,我们也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一个企业老板去做到这一点,有点勉为其难,在目前的处境下,它没有对微博踩一脚,已然是非常难得,守住了自己的道德底线和良心边界。也因此,我们更知道,另外两位企业家王石和王瑛的难得。

但是,潘石屹的“化功大法”能帮他化解所有可能的困难么,如果形势越来越发展,要求表态越来越清晰,潘石屹这种 “化功大法”还有用武之地吗?毕竟,这只是没办法情况下的应变,只是小儿科的技巧。

到时候,又该怎么办呢?又可以打电话给谁呢?

 

(本文所用分析框架,来自《复盘》,柳传志审读,孙陶然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