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难以形成思想交流的市场?


为什么难以形成思想交流的市场?
 
思想交流的主体是有思想的人群。一个人愿意交流,是因为他有能力思考,他尊重别人的思想成果,也希望别人尊重他的思想成果。这需要在一个尊重知识产权环境之下才能完成。这是表面层次的要求。而法制层面的要求更高。那就是必须允许人们自由地发表意见,而不受任何人的干预,人们享有真正的言论自由。
2011年11月,经济学大师科斯在视频致辞中指出: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市场转型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就,其经验的核心部分是将私人企业家和市场的力量带回了中国。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
科斯强调开放、自由的思想市场,或许并不能阻止错误思想或邪恶观念的产生,但历史已经一再证明,压抑思想市场只会导致更坏的结果。这正是对偏见和自负的解毒剂。自由的思想市场能够培育宽容开放的社会,是一副有效的对褊狭和自负的解毒剂。
思想也可以成为市场,思想的生产者可以在这个市场上自由地兜售自己的思想产品,平等竞争;消费者则可以在像选择普通商品一样自由选择,决定是否购买。思想市场首先是个市场,不能搞独家垄断,不能用权力消灭其他思想产品。在科斯看来,让每个人自己来判断思想产品的优劣,才能激发起人们的原创欲望和潜力。
科斯告诉大家: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错误的思想很少能侵蚀社会的根基,威胁社会稳定。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也讨论过思想市场的问题。他认为,学科的成长与经济过程中的市场的成长相类似,学者们之所以选择相互交流、合作,是因为他们发现这样做对双方的发展都有好处。学者们一旦发现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对自己有实用价值,就会选择接受,他们通过学术研讨会交流自己的学术收获,或通过学术著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新发现。他们希望获得同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敬,就像市场上的消费者期望得到金钱报酬一样,更因为借鉴他人的成果而提高了研究工作的效率。比如,说汽车是商品市场的产物,那么现代物理学就是思想市场的产物。
 
只有一个商品市场而没有一个与其相匹配的思想市场。它使中国创新力匮乏,人才的多样性和有效使用被人为阻滞,大学不能承担起文明创造源的使命,整个体制缺少一种道德的和知识的基础。此情若不加以改变,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难以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
最不利于中国形成思想市场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过去多次整人运动的记忆以及社会环境过渡重视技术和财富,而对思想成果的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