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sina.com.cn/o/2014-01-13/020929223796.shtml
2014年01月13日02:09 原载长江商报 转载:新浪网新闻中心 作者:徐新桥
长江商报消息 ■ 徐新桥
去年12月16日,我听一堂报告时发出微博:“宜都市农民对城市户口说不!”无独有偶,今年1月8日,一位友人发来四川眉山市政府耗时两月完成的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全域6个区县128个乡镇1212个行政村的160多万农村劳动力中,只有不到四成的人有意愿向城镇居民转变。
这么多农民不愿进城,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显然,锄头挖不出金疙瘩;但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农民还有祖祖辈辈所依赖的土地——意味着稳定性,涉及生命保障;再养个几头猪、几只鸡,蔬菜自栽,烧柴做饭,水、电可节约,物业费也没有,一切习惯自如,是那样的踏实可靠。当然,差的是文教卫和养老。
以人为本的理想城镇化,农民不是不想啊,但实际不具有普遍的可能性。农民不大可能在北京、武汉、襄阳这样的一二三线城市当公务员、医生、银行职员、高级工人等,并享受城市住房、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而卖菜、擦鞋、修路、端盘子、洗脚、搞建筑、普通工人、端盘子等低端高强度打工,收入低,场所也不稳定,城市房价、生活支出却又太高。所以,你要农民放弃土地而换得城市户口,哪怕是北京户口,他也要掂量实际的工作和生活问题。
我国经济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长期高速增长,将处在增长稳定期、结构调整期、矛盾多发期,加之当前面临国内产能过剩、国际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高峰、城市工人下岗转岗高潮,要增加城镇化的产业岗位、实现农民工就业升级乃至好心的人们所谓的“人的城镇化”,那就更加困难。
农业部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小麦、玉米、稻谷和大米等谷物净进口猛增3.1倍!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同比增幅超过25%;进口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达14%,已突破国家制定的保障粮食自给率95%以上,谷物自给率100%的政策红线。而若过量城镇化,一是会减少耕地,二是没有足够的劳动力种地。而即使大规模实行农庄和机械化,也不能够放弃种粮而去改种高收入的景观林之类。
除了不愿意放弃土地,眉山市的调查还揭示了这样两个关键现象:一是大部分农民希望保持现有流动性职业和农村家庭兼业化的工作状态;二是大多数农民更愿意向依附集镇的新农村综合体转移。结合对中央城镇化工作会的理解,我认为 ,在顶层设计上也需要综合考虑大中小城市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如果统筹规划有序建设乡级镇,政府投资基础设施与高水平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政策激励人才下移,乡城一体,也许就不至于“赶农民上楼”“土地换社保”“逼农民变城民”了!
(作者系湖北省发展战略规划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