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信建投经济咨询
摘要:中信建投经济咨询能源行业研究员翟坤认为,本次油价下调的主要原因在于近期美国油价持续下跌。近期,美国原油供应过剩、产量过高等问题突出。并且随着美国页岩气等新能源开采应用的突破,也将对美国成品油需求造成巨大的打压。此外,随着美元的上涨,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美元原油期货的下跌直接拖累了成品油价格。
2014年1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自1月11日起,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125元和120元,测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分别降低0.09元和0.10元,这是2014年我国首次调整油价。
中信建投经济咨询能源行业研究员翟坤认为,本次油价下调的主要原因在于近期美国油价持续下跌。目前,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采取紧盯国际油价方式,美国作为全球主要的原油市场,对我国油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近期,美国原油供应过剩、产量过高等问题突出。并且随着美国页岩气等新能源开采应用的突破,也将对美国成品油需求造成巨大的打压。此外,随着美元的上涨,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美元原油期货的下跌直接拖累了成品油价格。
翟坤指出,目前石油价格已成为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经济安全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国内油价定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国现行的成品油价格政策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一方面坚持了市场化取向,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步骤;另一方面,性质上仍属于政府监管定价,距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成品油价格仍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现行油价调整机制过于透明,测算方法容易被掌握,形成明显的调价预期,容易被投机者操控市场;价格调整的决策程序不够公开,容易导致民众不理解以及不公平现象的产生;成品油价格改革与成品油流通体制改革缺乏有效协调,导致油价的调整与国内成品油流通状况并不匹配。
参照国外经验,美国政府通过征收较高的矿区使用费、消费税等税收政策以及动用石油战略储备等方式实现了石油价格完全市场化。欧洲则将对原油产品征收重税作为政府调控石油价格的主要措施。日本、韩国、印度采取逐步放开石油市场,由政府不同程度的管制分步骤向市场形成价格机制推进。中信建投经济咨询发布《2013-2015中国成品油行业投资分析及趋势预测报告》指出,推动我国成品油定价完全市场化改革,从长远来看,政府主要采取立法、税收、监管等手段予以适当调控。成品油价格放开并不是政府责任的退出,而是政府干预方式的转变,从直接行政定价转向间接宏观调控。
随着上海自贸区石油期货的即将推出,国内石油业垄断局面将被打破。国内原油期货成为全球化投资品种,不但有利于我国争取原油定价的国际话语权,更是推进我国原油市场化改革的战略性步骤,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