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记忆


历史的记忆

 

——《凤凰坪》点评

 

高合新

 

凡习惯于人性化独立思考的人,始终捍卫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

多年来,我几乎没有主动阅读过中国当代小说作品,即便所谓“大师”名著也难以让我上心,总感觉看那些毫无意义的饭后休闲式扯淡的文字堆积无异于浪费生命。于是,我将视之“文字垃圾”之著作束之高阁,以便潜心研究社会。正当期间,《凤凰坪》见诸于世。在著者程清彦先生和读者贺佩芳女士的推荐下,我抽空拜读了该书的全部章节。于是形成以下文字。

一部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并不取决于市场导向,而在于其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证;它献给人们的不止是优美文笔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历史真实生活的再现。因此,凡呈现给社会的任何一部作品必须具有文化性质,至于官方或民间出版那倒无足轻重,关键要看其是否有存在的历史价值。

冷眼社会变迁,任何事物发展的结果都有其形成的必然土壤,文化体制亦不例外,它与其本土民族的发展过程有着不可或缺的关联性。中国现代文化是由几千年封闭型传统文化与开放型国际文化在相互排斥、吸纳和理解的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但其结果着实让人悲喜交加。历史实践证明,舶来文化解放了国人的思想,推动了中国整体化的进程,但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百年难愈的伤害;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其愚陋可笑的一面,但也有促进社会家庭和谐可供借鉴的因子。其实,任何文化传承的不完全是精华,还有糟粕,只有取精剔劣,社会才可能人性化健康发展。

《凤凰坪》最大的亮点在于真实体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过程以及农民迂腐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转换过程。我认为,中国农民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权利意识和始终生活在缺乏人格尊严的社会最底层。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农民的苦难并不止是表现在衣食住行,更主要的是当天赋人权以及法律赋予的权利和尊严被无情剥夺时,只会摇头顿足和摊开无奈的双手并流下伤心的苦泪,以此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恐慌、愤懑和抗争。但由于长期受封建传统文化的束缚,中国农民基本丧失了权利意识和反抗能力,被动地接受是农民显著的特征,于是导致意志涣散和行动上的一盘散沙。虽然他们努力试图讨回公道,但进入无休止的上访程序却未能获得实质性的满意结果。

自由是天赋人权,它是人类幸福的基础,但绝不是任何社会体制或者任何政府和执政党的恩赐。三十多年来改革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人的意识形态的改变,使封闭陈腐的意识形态让位于自由的思想。中国农民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长期囿于官本位制和封建经济思想的影响。但同时,《凤凰坪》也见证了在“自由高于一切”的现代理念与国人传统的道德观发生冲撞时人们不时地冲破“令人担忧”的道德底线的屡见不鲜的事实虽然中国社会由于国人自由和尊严的被剥夺显得像一个扶不起的病得实在不轻的老人,但强烈的责任感让我们必须扶正祛邪,尽力唤醒民众平等意识和公民意识,以助有效地改变现状,让每一个人都能呼吸自由的空气并享受人类的尊严因此,在任何体制下,那些无端剥夺他人自由权利的人或者组织,最终都会被送葬历史。

马克思先生认为,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高合新先生认为 ,人的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在任何社会里,政府扮演的角色并不像上帝无私的给予,它仅仅是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真正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劳动者自身。那些自以为是和身居高位的“尊贵者”并非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精英。《凤凰坪》证实了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但也借此夸大了政府的职能。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专制与民主的转换,它是一个全新的系统,而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维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力主体制改革前所未及,目前已初显社会真正进步的曙光,惟愿我们渴望已久的公平与正义在神州大地根深蒂固,而不是昙花一现!

同时,我们也希望看到,阻碍历史进步和坑害人类自身健康发展的腐败体制将不再延续。但我必须强调,只有通向真正的公民社会,人们才有可能自由而尊严地生活,

《凤凰坪》凸显了最底层人民敢于反抗世俗的真实画面,也反映了中国农民素有的生活理念与超时代、超时空的消费模式和满足其虚荣心的生活方式。中国农村社会活动的缩影在本书中基本反映出来。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一部记录人类社会真实活动过程的历史。

虽然农民基本解决了在温饱线上的挣扎,但以土地为生的资源却在各种利益驱动下被强行侵吞,他们本能的反抗意识和薄弱的行为在各种高压恐吓下显得苍白无力,实在不堪一击,最终只好接受任人宰割的结局。这在中国大地上属并非个例的普遍现象。

作者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一直致力于挖掘和还原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原貌,实在难能可得。但任何事物在发展都不可能近乎完美无缺,其过程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瑕疵。本书最大的缺憾在于,作者未能把农村改革的的真正亮点——民主选举过程中出现的“贿选”规则以及农民心态的变化尽致写入其中。大量事实表明,中国任何选举的结果未必都是选民的真实意愿。大部分都是在无知无识无奈的过程中投下了自己神圣的一票。这其实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我认为,在任何专制文化的作用下,表面上程序的合法性最终掩盖的是人们真实善良的意愿,其结果展现给人们的是被动接受的“圆满”结局。希望作者在本书再版时能予以填充,以示健康丰满。

首次独立为小说作评,一定会遭遇各方面认知的撞击。恳请各路豪杰近乎理性地批评,不宜泼妇骂街、嘲讽或者对个人尊严的无端羞辱,以免在开放的国际社会互动中颜面扫地。但只要出于自由的呼声,或誉或毁,本人欣然起敬。

 

 

 

                                         二零一四年一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