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后危机时代,它与危机发生时最大的不同,在于流动性的现实层面产生了问题转移。简单点说,当危机发生时,流动性匮乏,主要体现在金融体系,间接传递至实体经济。这时,各国央行的政策如出一辙,增加货币投放,为金融资本流动性注入新血液。而后危机时代,流动性匮乏却是体现在被重创的实体经济领域,具体说来,体现在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流动性协调方面。我们应该知道,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匮乏,如果不会大幅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那么就不能称其为经济危机,只是局部的(如同一个行业的危机),但这是不可能的。同理可知,通过货币超发,使金融体系恢复了一定的流动性,也不可能真正解决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解决,必然立足于实体经济的复苏。
正因为如此,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发生了重大调整。QE1和QE2作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属于货币超发,这是为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当现实问题转移后,市场热议的QE3却没有推出,它的背景也正是源于此。我们将前后两个不同的现实问题做个简单的设问:
1、 危机爆发时,如何面对濒临崩溃的金融体系(流动性匮乏)?
答:货币超发,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其它问题以及未来的负面效果暂时忽略。这就如同一个人因病心脏衰竭面临死亡,如何治病暂时忽略,赶快打强心针。这样的决策相对容易做。
2、 后危机时代,如何面对一蹶不振的实体经济?
这时,就没有一个通行的经济政策可供使用了,因为各国的情况不同。欧元区的问题是,由于松散的政治结构,导致内部金融环节(一些国家就如同当初那些岌岌可危的银行)依然险象环生。美国的问题已经是实体经济复苏和失业率高启不下。而中国的问题是如何避免在经济全球化体系中被拖累。当然,中国还有自身的问题:为摆脱危机,政府财政投资导致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其中一个典型事实是目前私人企业大范围的难以为继。不过,这不是本文试图阐述的。
本文试图简略分析一下中国央行的政策是否该调整思路,用博弈的思维方式。所以,中国要看清美联储和美国政府在干什么。
美国的问题是实体经济复苏和失业率高启不下。
QE3已经不合时宜,对实体经济的刺激作用尚未可知,但对于美元的长期信用却会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因为美元量化宽松可以简称为弱势美元政策,即人们常说的美元贬值。那么,美国能干什么呢?这就是其最近的货币政策——“质化宽松”。
其实这一政策谈不上“宽松”,只是调整美国的资产负债表,因为可以称为“稳质”。我们知道,资产负债表通过现实操作予以调整后,可以提高资产负载表的质地,也就提高了主体的市场公信力。这一逻辑不懂经济金融财务,通过美国政策一出,美元立马强势的事实也可知一二。从弱势美元政策到强势美元政策,美国政府看似朝令夕改,其实内在逻辑是一贯的。现实情况变了,所以货币政策也要变。美国人不嘴上说“与时俱进”,但却是目前“应时而变”做得最好的国家。
强势美元的好处在哪里呢?一、不伤害美元的长期信用;二、吸引全球资本流入美国,为美国实体经济做贡献。实体经济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国际贸易。美国作为高度发达的自由市场,政府对消费和国家贸易的操控能力相对很弱,但是对于投资资本的流向却有很强的操控能力,因为美元是目前真正唯一的国际货币。
强势美元的后果,目前市场上已经看到,大宗商品价格进入下降通道,全球通胀压力缓解。但是,对于美国自身而言,强势美元对于其经济也是有很大负面作用的,这体现在美国国际贸易的竞争力下降。这时,美国也就只能两害取其轻了。美国作为世界上对经济金融理解最深的国家,对于强势美元会导致美国国际贸易竞争力下降的事实是一清二楚的,为此,美国马上推出了弥补措施,这次就不是针对全球经济的了,它直接针对自己最大的国际贸易竞争对手——中国。今天,我们已经看到,美国要逼迫人民币比美元还强势!
看清这些事实,以及美国货币政策的一以贯之,是为了中国货币政策提供针对性思路。由于中国一年多来,都在收缩流动性,这导致市场实际利率高启,我估计在自由市场条件下应该已经超过10%。这本身就为人民币比美元更强势创造了现实条件。所以,我认为,中国央行应该适度调整自己前期的收缩政策,最少要让市场利率往下走走。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人民银行何去何从?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