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请关注实业经济


一、存准率太高了,银根太紧。很多想借钱做实体企业的人借不到钱,最后只能借高利贷。存准率低似乎可以控制通货彭胀,但是对实体经济的危害同样很大。想做事的人很多,银行借不到,只能借高利。现在各种民间高利贷公司多如牛毛,打着投资公司的旗号。现在大城市里面是房产中介公司多过米铺,中小城市公司是投资公司比药店还多。央行难道看不到吗?再这样玩下去,实体纷纷倒闭,这是央行想看到的结果吗?为什么高利贷公司如此之多?现在不少地方是全民玩高利贷,有如前几年的玩六合彩之风。央行,你的政策一定是对的吗?就某种程度而言,是央行制造了高利贷全民盛行!


  二、央行你为什么不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一定的比例给实体企业贷出中长期贷款呢? 你知道吗?你下面的商业银行只喜欢给企业短期贷款,一年的甚至半年的。每贷一次款,商业银行收一次中介费,评估费,有如雁过拨毛之感。你知道做实体的人有多么难吗? 一个企业项目的回报往往要两三年的。你们商业银行这么做,不是服务实体,而是抽实体的筋,喝实体的血。一个贷款审批上来,要好几个月才能得到钱。那些做实体的中小企业,等着等着被逼无奈只能去找“过桥”的高利贷款。为什么有那么多提供过桥的投资公司,还有那么多想从银行贷钱又贷不到钱的实体企业?几年前可不是这样的!

  央行,你让商业银行学学人家韩国吧。韩国的银行才是真正地服务实体经济。韩国有那么多世界知名品牌,都有赖于韩国金融企业不离不弃地长期支持。中国的商业银行有吗?连华为这种最优秀的企业都得留几手,找几个外国银行贷款,免得国内银行某些时候落井下石。叶永烈说,他到了韩国后看到那么多韩国品牌,为中国品牌感到丢脸。他如果稍微研究一下韩企的发展之路,他更应该为中国的金融行业感到丢脸。一个金融企业倒了,只要国家或是社会再注资,同样一个金融企业又可以一夜之间起来。每一个实体企业都顷注了经营者一生的心血,倒了就不可能复制一个了。


  三、央行你一直控制银根,从美国次贷之后的四万亿造成的短期通货彭胀,就一直死死捏着钱袋子不放。现在形势变了。除了地方政府垄断的房地产价格上升之外,别的煤、钢铁、水泥都在跌价了,当然钢铁质量似乎还没以前好了。中央八项规定把吃喝风打压下去了,过度的不正当消费是没有了。但据老百姓反映今年各行各业生意都不太好做了。我想提醒一下,经济更有可能面临通货紧缩的危险哦。

  中国的基础设施还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呢。如果周行长想呼吸更好的空气,就应该让钱流去更环保更节能的铁路交通运输建设之中去。让全国各地人民去北京旅游都可以高高兴兴坐高铁,而不是坐高能耗且制造雾霾的飞机去。次债危机过后,美国都好几轮货币宽松了,你还是老样子,怎么回事呀?


  四、我想提醒央行,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高经济增长一定会通货彭胀吗?银根松一定会通货彭胀吗?现在通货彭胀是有可能,但是更有可能紧缩。经济增长10%以上,为什么不可以呢?改革开放三十年都是这么过来了,难道是因为GDP是全世界第二,就不能了吗?咱们国家人均GDP在全世界也中是中等而已。

  不能因为美国次贷危机过后,就被吓怕了。中国完全可以发挥内需市场以及投资建设的潜力,再造一个黄金发展十年,不仅追上还要甩下美国。加入WTO之后,可以说是出口的黄金十年的开始。现在应该是内需以及建设的黄金十年了。自己的钱自己不花,借给美国,钱当然会毛了。不如自己每年建一两万公里的铁路,总比建楼堂馆所,吹大房地产泡沫好。铁路建设完全可以取代房地产,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力发动机”。一百多年前,美国每年都能建一万公里的铁路,中国十三亿人口每年还建不到8000公里的铁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在铁路建设方面还没有完全将潜力发挥出来!

  钱多放一点,长期支持实体企业的发展,有什么不对呢?不要一谈到某些战略性企业的高负债就为之色变。日本国债是GDP的快三倍了,美国是一倍多,怎么日本还这么嚣张,美国还是霸主呢?欧洲的空客,美国的波音,还不是长期靠财政扶持才有现在的江湖地位呀。

  让战略性的企业高负债比是天经地义的。韩国的品牌企业都是高负债的,三星是270%左右。如果中兴、华为负债一千个亿,将中国的芯片搞出来,可以和英特尔,高通平起平坐,那有什么不好呢?如果中航负债两三千个亿,我们中国人可以坐上自己的国产大飞机,飞机发动机也完全国产化了,那有什么不好呢?如果洛阳轴承、瓦轴都负债三五百个亿,可以将高铁以及飞机发动机的轴承造出来,那有什么不好呢?每个中国人出几百块钱不就可以了吗?搞得现在外国公司每年都在每个中国人头上赚个几千块钱。以前只要财政或是金融支持某些企业,某些专家就站出来批评。这些人的别有用心就不用道明了。如果某些战略性企业的债务过高,比如京东方,就直接豁免掉一部分债务,看他们还敢不敢说三道四。

  资不抵债,一定就要破产吗?收起这些忽悠理论吧。一个企业只要有向上的劲头,只要还存一丝希望,宁可换股东,或是债务重组,也不要轻易地破产清算。美国政府将资不抵债的通用汽车救了过来,日本政府请七十多岁稻盛和夫救日本航空公司。资本主义国家都可以不顾所谓市场经济的原则,进入干涉。我们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又有什么不可以借鉴呢?

  再次呼吁:央行,请松松钱袋子,再调教调教您的商业银行,中国的实体经济很困难,很需要您的长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