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在内心中都有一种向上的力量,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优秀的人,也没有一个孩子,自甘成为一名后进生。
但是,现实并不像想象那样一帆风顺,很多孩子,在压力下,做出了逃避的选择,或者茫然的接受着自己今天的处境。
他们看似是一种麻木,好像一切无所谓,其实在内心中却承受着现实的痛苦,因为周边的眼光,家长的态度,老师的态度,都让他们无力辩驳,可现实的努力却不能让他们迅速找回心中的尊严。就在这样的纠结下,孩子的心,不再有力量。
这样的孩子在内心中,需要一种信任,更需要一种力量,他们在心中一直渴望一种认可和信任,但是,周边不是漠视,就是叹息。有时候,就是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认可,,就给了孩子一个重新开始的勇气,点燃了孩子心中,那即将熄灭的希望之火。
在今年寒假的英才领袖训练营课程中,有这样一个孩子,17岁,高高大大的男孩,一个来自海南的高二学生。通过营前建立的档案看,这个男孩在学习上,不仅仅是遇到了困难,而且已经有了放弃的实际行动。相反,在社会交往方面,孩子却表现出了“领袖级”的表现。结交的朋友都是类似经历的孩子。从这个细节上看,孩子的心中的自尊与自信,只能通过学习以外的方面得到,孩子心中,也并不开心。
初次在训练营见到他,我看到的,是一个眼神里没有内容,充满漠视的男孩,在那一刻,我的心,为他而紧了一下。
这个男孩,连报了英才领袖营和超级学习力营,也就是说,他要在训练营中呆上12天。作为营长,我很忐忑,甚至已经做好“遣送的准备”。但,我在心中仍然对他充满期待。
训练营开营了,孩子静静的坐在最后一排,一个小小的细节打动着我,为了能在人群中看到我,他挺着脖子,看着我。当我们的眼神相对时,我看到的,是一种真诚。
第一天的课程,主题是团队和友谊,当我讲述着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时,他就那样直视着我,静静的听,眼神没有一丝闪动。我知道,这孩子,有救。
第二天晚上,毛哥在给孩子们讲目标管理,我来到教室,观察每一个孩子。可那个男孩却没有来,我找来带队老师,老师说:“他不舒服,不想来。”
我心中一沉。我不知道, “原形毕露”了?
我问老师:“他什么态度,你们有没有请他来?”
老师说:“我跟谈了,有点不耐烦,但是很客气”。
我不语,走进 电梯。从一层,到五层,无比漫长的过程,我不知道我该怎么面对他,是一顿批,还是和声细语。此刻,在我脑海里浮现的,就是他满篇的档案上斑斑劣迹,还有他真诚的眼神。
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我居然在楼道里邂逅了他。
他拿个水杯,正在和我们的另两位老师交谈。老师正在劝他去上课。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我们这两个“心怀鬼胎”的男人,相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