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容地方GDP造假是最大的犯罪
据权威部门统计,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8845万亿,按照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7.7%。而该GDP增速数值也基本符合2013年管理层设定的7.5%目标。不过,最近有媒体揭露,28省的GDP总量估算数值已经超过全国总值达两万亿。此时,地方GDP造假等问题再度引发社会的思考。
实际上,在过去几年,全国各省份的GDP之和与国家公布的GDP总量数值并不匹配。以2009年为例,各省份GDP之和高出国家公布的GDP总量达2.68万亿。而在2010年至2012年间,各省份GDP之和较国家公布的GDP总量分别高出3.2万亿、4.6万亿以及5.76万亿。
针对这一现象,业内人士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而作为业内普遍认可的一种解释是,因跨区域经济活动引发的数据出现了重复计算的可能,从而导致GDP数据的不匹配。那么,这种解释是否可以消除老百姓心中的疑惑呢?
自1992年南巡事件以后,GDP与地方政绩逐步挂钩。而在随后的经济发展中,GDP的作用也被逐步放大。1994年,国家陆续开展分税制改革。在分税制改革中后期,因地方的事权、财权的不匹配,加上地方政绩等考核压力,地方的财政压力也愈发紧张。于是,在此背景下,地方陆续开发出新的财政增收模式,而非主要的营业税也取代了以往企业税的征收地位。
2008年,全球遭遇了罕见性的金融海啸,中国也无法幸免。当期,国家为确保经济复苏,便出台了轰轰烈烈的四万亿投资计划。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高政绩当属那个时候地方的普遍发展思维,也被大家戏称为“当代的大跃进时代”。各地方为确保当地经济指标顺利达标甚至是超预期完成任务,不惜代价进行负债建设,以达到迅速达标的目的。
不出意料,当期的投资刺激计划配合超预期的信贷额度最终促使国内经济出现了V型式的反转。然而,好景不长,在短期的经济回升之后,一系列的后遗症却逐渐显露。
地方债务危机,始终困扰着当前国内经济转型的进程。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206988.65亿元,其中地方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08859.17亿元。事实上,自2008年以来,地方债务的问题就开始显露。而在上述数据公布之前,即2010年末,全国各级的负债规模已经创出了历史新高。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规定,债务占比GDP规模不应高于60%。而就目前而言,国内的债务占比仍然没有超过这一规模,尚属可控阶段。但是,若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未来的地方债务问题依然相当严峻。
近年来,管理层也看出了地方盲目崇拜GDP的现象,也于前一段时期在重要会议上强调将弱化GDP的考核作用。对此,不少地方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理性看待GDP,并纷纷调低了各自的GDP增速目标。话虽如此,在实际的操作中,不少地方依然难以摆脱对GDP的崇拜度。
众所周知,当前属于中国经济转型的敏感时点。同时,我国在这一阶段的发展期内,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投资促经济效应趋弱、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等。而在当前巨大的考核压力下,配合长期存在的事权、财权不匹配等因素,地方难以依靠正常的渠道实现财政增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大部分地方的融资平台多以土地出让金作为贷款抵押,而土地财政的收入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方的财政水平。
可以想象,在政绩等诸多压力的作用下,不少地方为完成任期内的预期指标,借助各种渠道对数据实施修改或许难以避免。而地方GDP造假不仅削弱了地方的信用度,而且还深刻影响着国家的战略性规划。对此,笔者认为,纵容地方GDP造假实质上已经是最大的犯罪。
试想一下,部分地方为何敢于在数据上造假?其实,缺乏严格的地方问责及有效的监督处罚机制才是问题的主因。有评论认为,针对地方GDP造假等问题,相关管理层也尝试了不同的手段应对,例如企业数据实施联网直报等。但是,笔者认为,在国内相对不成熟的监督体系下,高效的执行效率才是根本。同时,还必须明确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从本质上提高地方造假的成本,这样才能够才根本上杜绝地方数据造假等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