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赠肉”是出版业的悲哀?
由“中国最美的书”大奖获得者设计,云集一批人气作者撰写成长记忆,一本看似“很有文艺范”的书,最近因为“满眼是肉”而引发争议。争议焦点不仅因为这本散文集名叫《肥肉》,更因为书籍装帧就像一块肥肉,甚至在营销时还打出广告:“买书送肉”,随书附赠40元的提肉券。(文汇报 2014-01-24)
一本书籍叫什么样的名字无所谓,装帧成什么样子也无所谓,因为内容才是能否能够打动、吸引读者的关键。然而当一本售价只有38元却要附赠40元提肉券的书籍投放至市场时,这无疑会使业界人士倍感悲哀,而读者之所以同样会发出“卖书还是卖肉”的质疑,也无非是因为《肥肉》的包装营销方式太过于“另类”了。
其实,《肥肉》一书是由多次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大奖的图书装帧设计师朱赢椿主编的,从创意到成书前后历经了5年的时间,其间更是不乏大家美文。至于为何要采用这种“肥肉”式的包装营销方式,朱赢椿解释说,电子阅读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纸质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因而“如何把纸书做出特点做出个性,做到电子书无法做到的,就是纸质书能否与电子阅读抗衡的关键。”
相对于部分“业界人士”的固守“高雅”,笔者以为朱赢椿“肥肉”式的包装营销方式算不得“低俗”。因为,“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时代毕竟已经过去了,“手机控、电脑迷,一本手提来解疑”才是现今的时代特征。设若要想把民众重新拉回“纸书’的阅读当中,没有一点创意和手法显然是很难做到的。
我们承认,“买书赠肉”确实让出版业很没面子;我们也承认,一些读者也很有可能取了肉票就将此书束之高阁。但面对纸质图书尴尬的生存境地,能把书卖出去便是一种功效,能激发起民众买书的热情便是一个新的开端,难道不是这样吗?书籍再好,就是卖不出去、难以走进民众的视野,这其实才是一种最大的悲哀。
要想打响纸质图书生存保卫战、重新唤起民众阅读的热情,首先要从营销策略抓起、从让其愿意买书开始。去年青春读物《男朋友》之所以风靡一时,就是因为其在营销时特别附赠了内裤型笔记本。而”阴本”《哈扎尔辞典》之所以被称为“高端大气上档次”,也无非是因为其使用了皮革、红宝石等材料对封面进行了装帧。正所谓“因时而异”,在网络改变一切、电子冲击所有的年代里,纸质出版物既想故作清高又想残存苟活,显然有点不合时宜。
“未来出版社将会越来越少,大型的图书零售商,如新华书店将在市场消失。”这是方正副总裁方中华曾经抛出的一个观点。设若没有一点“别出心裁”和“另类手法”,纸质出版物大抵是没有什么活路的。以此而论,“买书赠肉”并不低俗、也非恶趣!
(李吉明2014年1月24日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