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1979-1980年的持不同艺见者致敬


 这是我在《岭南音乐》杂志待发的一篇文章,开头部份和结尾部份因篇幅所限未能入刊,先拿出来晒一下——

 
 
《乡恋》是冲出“文革”高腔歌系的先声
——向1979-1980年的持不同艺见者致敬
口 钮海津
 
 
A·气声撼世
——《乡恋》出世的背景
B·恋曲诞生
——《乡恋》出世的情形
C·轻歌被禁
——《乡恋》遭批的境况
D·民选好歌
——《乡恋》同期的歌事
E·激流对冲
——《乡恋》衍生的辩争
F·春晚解禁
——《乡恋》复出的回放
G·冲出囹圄
——《乡恋》复活的价值
 
 
    1976年10月6日,是反法西斯文革运动胜利37周年的好日子,我想写一写那之后的一件事。
    2013年1月至8月,这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往返于越秀区和南海区,在两点一线30公里路的厢内,我听两种节目,一是央台和粤台的新闻节目,一是CD音乐。
    前者是营营役役、讨饭男人的需要;
    后者是提神醒目、驾车师傅的需要。
    车屉内的几片CD里,有首歌我比较喜欢反复听:《乡恋》(1979年版)。
    ——“1979年版的《乡恋》,并非是直接表现爱情的情歌,却被作为“黄色歌曲”被封杀并遭到猛烈的攻击。此事成了当时中国大陆打破思想禁锢,大跨步进行改革开放的见证:中国人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已无可阻挡”(石教灯:《歌曲〈乡恋〉是怎样解禁的》,《东楚晚报》2008年6月17日专题:改革开放30年栏目)。
    ——“《乡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之门的开启,由此开始,中国的流行音乐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从港台的靡靡之音,到崔健扛起的中国摇滚大旗;从西北风吹起原创高潮到多元发展的今天,流行音乐用它独有的方式,记录下这30年间中国的社会变迁以及国人的所思、所想”(徐松兰、胡惠施:《〈乡恋〉:开启中国流行音乐新时代》,《深圳商报》2009年8月16日星期天栏目)。
    早在1983年就有写一写《乡恋》的萌愿。1993年操盘《声报》时,更是想用一个对开整P做两版《乡恋》专辑。2006年操盘《财富故事》时,还想在10月刊用20P做一集《乡恋》专题,纪念反法西斯文革运动胜利30周年。原因种种都未成篇。
    2013年10月这个长假里的后两天里,有点时间上写字板了,遂写下这篇记述文。积蓄过多,收尾时有些停不住键,写长了。
    副标题用了这些字,“向1979-1980年的持不同艺见者致敬”,这是作为我对法西斯文革运动及其流毒(“文革后模式”和“类文革运动”)的再一次表态,投一张Veto。
    是为票。
 
    ......
    ......
    ......
    (这里的正文待发在《岭南音乐》2014年首期和二期)
    ......
    ......
    ......
    ......
 
   
 
    今天我撰写此文,意在作为对法西斯文革运动及其流毒(“文革后模式”和“类文革运动”)的再一次表态,对“文化大革命要七八年来一次” 的“最高指示”投一张反对票。
    由是,我的本文副标题是:向1979-1980年的持不同艺见者致敬——向《乡恋》致敬。
    同时,我在这里敬重地对“新空气”乐队致敬,这个创作组合的毕晓世、解承强、张全复是“文革”后中国流行音乐峰值最高的音乐人,他们的《新空气的声音》鼓舞着我们继续冲破“文革” 禁锢,一步一步地走向明天,呼吸更多更好更美的新空气——
 
 
            漫长岁月,总是无尽头,有谁愿意伴我同行
            地和天,是我的家,走遍海角天涯
            风吟烟吹,还是那样冷,吹不走我的情和意
            奔跑在黑夜之中,点燃我们自己
            脚下没有路,我们走出来,狂风暴雨过天边;
            头上顶着天,我们重新来,生命充满新空气!
            ……
            脚下没有路,我们走出来,狂风暴雨过天边;
            头上顶着天,我们重新来,生命充满新空气!
                          ——《新空气的声音》歌词
 
 
    《新空气的声音》是中国流行音乐最有腔调的声音。
    而《乡恋》,小歌小曲而已。
    但即使是《乡恋》这样一首非政治、非暴力、只是用半音演唱的婉柔小歌,就被批判和被禁播了三年。今天我想提醒同胞们,法西斯文革如同死火山,它并没有死,它还有能量,还有环境,它随时会重燃、井喷。事实上,诸多“类文革运动”在“文革”后发生过并还在发生。
    让我们在心里记住毕晓世、解承强、张全复创作的《新空气的声音》歌词,“奔跑在黑夜之中,点燃我们自己”,让驶离法西斯文革厄运的列车速度来得更猛烈些吧!
 
(全文完·2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