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壶里的风暴”催化产业变革
导读:在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程中,不仅驱赶着国际资本进行再配置,资产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再平衡,而且也倒逼着全球化工等产业发生巨变,使得几乎没有哪个角落的石油化工企业可以幸免。
经济复苏助美联储退出“QE”
美联储12月19日凌晨宣布将于2014年1月开始削减每月购债规模100亿美元,并强调,将在QE完全退出后,在较长时间内仍维持低利率水平。由此可见,即使在失业率达到6.5%的这一可能提高利息的临界值后,只要通货膨胀允许,美联储将不急于提高利率。至此,在2013年一整年揣测美联储何时退出QE的全球大猜想终于尘埃落定了。
从美国经济运行看,2013年第三季度GDP修正值大幅上调至3.6%,远高于预期的3.0%及初值2.8%。美国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按年率计算上升3%,为近4年来的最高涨幅。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6.4,略高于9月份的56.2,且新订单、出口和储备订单分类指数均上升,暗示制造业近期的回升有望延续。11月,失业率又意外地从10月的7.3%降至7%,是自2008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一连串利好的数据都反映出,美国经济已经出现了温和的复苏,因此,美联储才小心翼翼地开启了渐进式退出QE计划。然而,此举对石油化工等产业的影响却不可小视。
“页岩气革命”为走出经济危机做贡献
众所周知,乙烯生产规模和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石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乙烯下游衍生产品众多,乙烯产品占化工产品的70%以上。所以,谁获得了生产乙烯的低成本原材料,谁就能获得化工产业更大的竞争优势和更多的话语权。
客观地说,美国在这轮拯救经济的再工业化过程中,其“页岩气革命”的确为走出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做出了贡献。也为其国内蜂拥上马的气基化工产业提供了可能。它使美国80%的化工企业特别是乙烯生产企业的原材料85%选用了天然气,推动着走天然气路线的美国化工生产成本曲线下行。不仅使乙烯等化工产品更具竞争优势,而且其整体竞争力迅速提高到了仅次于中东的地位。在压低全球乙烯价格的同时,推升了全球长链丙烯、丁二烯、苯类等化工品的价格,使欧亚市场的供需失衡。
从全球看,特别是欧亚地区75%以石脑油为原料的乙烯生产商,随着原油价格的攀升,采用石油路线的企业不得不沿着成本曲线也向上攀登,进而加速了下游化工产业的价值从欧亚洼地向美国价值高端转移,大量资本涌入美国油气开发和化工产业,又进一步推动美国气基乙烯化工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预计在这个10年的后半段,美国化工业的年均增速会超过4%,快于美国经济的总体增速。同时,它使其它国家花费巨资构建的以石脑油为原料的化工体系走向黄昏,形成了又一轮石化产业的洗牌。
其中,营业额全球第四的德国化工企业投资外流现象日趋严重,自2001年以来其国外的投资首次超过本土投资;而拥有荷兰皇家壳牌、莱昂德尔、阿克苏诺贝尔和帝斯曼等世界50强化工公司的荷兰化工业,虽然拥有高度集成化的竞争优势,但受到美国“页岩气革命”带来的石化工业复苏以及中东石化产能大规模扩张的影响,竞争优势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荷兰化工协会(VNCI)主席维尔纳·富尔曼也无奈地呼吁政府出台措施,支持产业发展。
在法国,随着丁二烯等长链化工产品价格的攀升,米其林集团、Axens公司和法国石油可再生能源研究所(IF-PEN)启动了一个植物化学研究合作项目,旨在开发出一种生物基丁二烯(bio–butadiene)生产工艺,用于制造对环境影响小的合成橡胶及轮胎,为法国未来的生物合成橡胶工业奠定基础。
化工产业变革将延伸到每个角落
回看美联储退出QE计划,由于资产购买手段只是美国货币政策的补充性工具,美联储主要政策工具是利率政策。因此,美联储不急于提高利率就意味着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在继续,只是宽松的强度有所递减而已。况且,对于资产规模已超过4万亿美元的美联储来说,每月停止规模10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显得微不足道,犹如“茶壶里的风暴”,雷声大雨点小。
因此,美国渐进式退出QE计划明朗后,市场情绪尽管稳定,但美股上涨,而恐慌指数VIX下行。金银价大跌,可油价却高位震荡伺机寻求创新高,总体看是乐观情绪稍占上风。然而实际情况是,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正走在上行通道中,不仅更有利于国际游资回归美国,而且短期国债收益率人为固定在极低水平,可低成本地使用国际资本,提振制造业和提升再工业化水平。特别是随着美国天然气期货价格进入部分页岩气开发商每千立方英尺4.5美元~5.5美元的保本点后,天然气供给又将进一步增加,确保其气基化工产业的竞争力,进而外延到对全球石化和LNG等市场的影响。
尽管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在2013年5月声明将逐步缩减资产购买规模时,新兴市场国家显得手足无措,并导致了一轮大幅度的调整,在股市、汇市,甚至在大宗商品贸易中都受到了损失。可美联储渐进式退出QE计划真正开始后,新兴市场国家仍会受到冲击。其短期损失虽可能不如2013年5月大,但持续的热钱撤离、本币累计贬值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中心不断抬升等影响,犹如“温水煮青蛙”,慢慢地冲击包括化工产业在内的基础工业。一方面,货币贬值在理论上有利于出口,但面对美国具有与中东乙烯等化工产品媲美的竞争力,贬值优势会化于无形;另一方面,需要进口的原油、LNG等一次能源价格上涨又会进一步恶化其化工企业的经营环境。
因此,在这场变革中,几乎没有哪个角落的化工企业可以幸免。但是,不断进行产业替代创新的企业将有机会赢得未来,而一味寻求政府保护的终会步入末路。
本文刊于《中国石油报》国际版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