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4年第一周之后,央行继续暂停公开市场例行操作,市场盼望的逆回购并未如期而至,但随着大量财政存款的投放,银行间紧张的流动性局面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润SHIBOR近期震荡下行,但另一方面,非银行间市场利润仍在高位,似乎“钱荒”现象仍未终结,市场的流动性依旧紧张。受资金面利空的影响,A股市场开始了跌跌不休。
事实上,“钱荒”在中国不仅不该发生,而且中国经济目前还有通胀风险:一方面,我国总体货币供给量不少,截止11月,我国广义货币M2已达107.93万元,预计2013年全年M2/GDP将接近200%,在此背景下出现市场利率大幅提高就显得很不正常。
另一方面,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1月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3979亿元,处于历史高位。央行新增外汇占款较高,既显示跨境资本流入的压力在加大,也显示了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解释了较多的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去年底发生的“钱荒”事件就让人觉得有些诧异。
业内人士对此情况的解释为,去年年底的货币市场利率大幅提高有其必然规律,如年末银行为应付存贷比考核,不得不加大揽储力度、部分银行财政存款下降、商业银行“借短融长”的交易模式、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加大资金的需求、非标资产仍在变相扩张等。
但笔者认为这都是表象,中国式的“钱荒”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即资源错配导致低效部门的债务累计正在鲸吞着市场原本充裕的流动性,也就是说宝贵的金融资源被错配置至无效或低效的部门,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而真正需要这些资源的广大制造业中小企业却只能承受高利率与高要素价格。一些地区民间借贷市场的利率普遍超过月息2分左右,远高于商业银行基准贷款利率,如此高的利率当前除了房地产可以承受之外,其他制造业的盈利根本无法覆盖。笔者认为,当前资源错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地方政府将大量矿产、土地资源注入地方融资平台,并以地方融资平台方式进行企业化运作,以介入微观市场。这种融资的实质就是利用相对优质资产作抵押品,利用扛杆作用打包和证券化,降低了资产的透明度,扩大了融资规模,同时也提高了政府债务。
审计署近期公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就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69万亿元,政府性债务总负债率39.43%;也就是说,大量的信贷资源流入了低效率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手中,而中小企业却受惠太少,这就造成了信贷结构的畸型化发展。
其二,地方政府在GDP政绩考核指标下,以降低准入门槛的方式招商引资,为投资当地的企业提供廉价土地不算,在信贷方面还进行了鼎力支持。此外,地方政府还对已经巨额亏损企业提供财政、税收补贴使其不至破产,这就造成了多行业产能过剩,将全社会资金的回报率搞到逐年降低,比如现在钢铁企业的毛利还不如买白菜赚得多。正是在地方政府的纵恿之下,大量信贷资金流向了产能过剩的行业,造成了信贷资源的错配。
其三,如今国企和央企可以轻松从银行那里获得赚价的资金,他们要么搞大规模逆势扩张,结果导致逆势投资的国企如中远、中铝等大面积亏损,要么干脆国企自己充当金融中介对外放款,以收取高利贷。于是市场利率被人为大幅抬高,金融效率却在逐年降低。
最后,鉴于近年来,银监会加大了对银行业的信贷指标的监管,而各大银行为了绕开监管,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往往将表内资产表外化,这导致影子银行规模逐渐扩大,金融链条逐渐加大,金融风险不断提高。
在此背景下形成的“钱荒”自然不利于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因为在经济上行周期,资产价格上涨,市场借贷热情高涨,全社会杠杆率显著提升,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资源错配问题还不明显暴露。但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企业资产负债率提高,投资回报率下降,企业收入不足以覆盖利息支出,资源错配使全社会总体债务迅速提高。而且由于债务的不断累加,市场表现为无论投放多少货币都能被累加的债务轻易的消费,且市场利率依然维持在高位。
面对这种情况,央行便处于两难境地,收紧货币会导致资金进一步紧张,利率加速上涨,实体企业越来越难以承受,金融系统可能会出现崩溃风险,而放松货币又无法达到经济去杠杆的目的,债务风险会逐渐累积。
因此,如果不及时解决经济运行的结构性问题,扭转资源错配,那么“钱荒”现象未来会频繁出现,金融危机风险概率也随之提高。所以,我们不能指望通过央行货币放水来解决这种错配,也不能期盼仅通过单一的金融改革如利率市场化来解决问题,而是需要有力手段明确地方政府权利与责任,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同时改变国企激励机制和运营机制。
笔者认为,要想让“钱荒”现象不再发生,信贷结构得到有效配置,除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由以往靠货币数量调控模式转向价格控制之外,还要探索地方政府收入与支出权责对等的新型分税制模式,并有序放开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将地方政府举债制度透明化。此外,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并且将地方政府债务率与官员政绩考核相结合。最终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信用为依托完整有效透明的新型地方政府运营模式。
【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