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鑫铭:第四轮QE?FED是不是无计可施了?
吕鑫铭引言:投资实现梦想,理财改变人生。理财时代,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聪明的人,总是用别人的智慧来填补自己的大脑,只要你迈出第一步,成功就在第二步。加入大楚盈创吕鑫铭的团队,带你体验翻仓的快感。
加拿大丰业银行(Scotiabank)经济学家GuyHaselmann日前探究了每个投资者都希望得知的问题:美联储下一步究竟会怎么做?
他在央行研报中写道:
2008年,美联储(FED)的流动性工具打通了冰封的资本市场,到了2009年,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1)改善了市场流动性,并削弱了人们对于金融资产的厌恶,两者挽救了经济并避免市场灾难的发生。彼时美联储的危机应急举措可谓尽善尽美,但随后接踵而至的QE2和QE3的成本-收益比却显得不那么明朗。
美联储的数轮量化宽松和零利率政策引发了财政僵局,财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以及金融资产泡沫等诸多连带问题。我认为QE举措弊大于利,当局需要的是新战略。
经过数年来吹大金融泡沫的过程,金融资产价值早已偏离的经济基本面形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的经济预期再次看淡经济未来前景,这也造成走错方向的投资者重新审视自身的资金配置。
美联储感觉自身存在的重要性无可匹敌,这也是导致其始终紧抱非常规货币举措不变的动因。极端的政客们也需要背负部分责任,他们过于频繁地采取应对行动(而非前摄性行动),所以金融危机总是找上门让他们“采取行动”。
QE举措的另一目的是推动GDP能够孕育足够的增长,同时削减超额债务。政府债务和非金融部门负债产出比在QE实施过程中大幅飙升,这能用一场惨败来形容。
金融压抑无意中增加了债务负担,但不是以预期中货币或者通胀的形势变现。而且对于储户的惩罚刺激了风险行为和投机客的活动,这对于任何经济体而言都是一种恶性循环。因此,采用零利率政策和QE,希望借此让债务负担减轻的意图取代了其他真正需要的策略和经济治疗方式。
然而孕育再通胀的想法不会被丢弃,原因在于债务水平的提升一级货币周转速度的下降意味着美国经济面对通缩风险更为弱不禁风,但必须找到其他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信旧金山联储主席威廉姆斯(Williams)隔夜针对“重拾QE可能性”的评论完全没有可行性。如果美联储QE政策的负面效应不断物化,那么美联储利率正常化的努力可能会被迫延迟。
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什么应对之策才能让市场动荡得以平复,或者让美联储复苏继续走在正轨。问题的答案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就是宏观审慎姿态。
但什么叫宏观审慎政策?前美联储官员瓦尔许(KevinWarsh)在IMF年会上“说的好”:“宏观审慎政策很有必要,但我们都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吕鑫铭告诫广大被套投资者,一定做好风险规划,不要抱侥幸心理,不管你套了多少个点,都可以合理解决,选择合适点位进场弥补损失,化被动为主动。如果你还是实在不愿意砍或者迷茫的话,就单独找我吧,百度吕鑫铭即可知道联系方式。)
我有一套“理论”:新的银行监管新规限制了银行的放贷意愿,压缩了信贷增长和货币周转速率。美联储通过数轮QE将资产负债水平增加3万亿美元,仍无法抵消相关影响,因为大部分资金都成为了银行系统的储备资产。因此,我也怀疑宏观审慎政策是否包含美联储在定向信贷分派方面起到作用。
这样的战略转变意味着在QE体制下获益的资产持有者将深受其害、美联储将决定谁是赢家谁是输家。不过即便此类计划将会面临政治障碍,但也不应被完全摒弃。
美联储数年来一直在提供超级流动性,这些努力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撑,但现在各国都自顾自地关注国内形势,国际市场也展流露了对此类信号的忧虑。
考虑到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仍在扩张过程中,美联储收回适应性的过程甚至都没有真正启动。
本人一直强调团队合作永远比自己埋头苦干来的容易,选择一个好的分析师不如选择一个对的舍身为你着想的分析师,跟对一单只能赚一单,跟对一人就能获利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