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门
说起券门,大家一定会想起城门,其实固新村的券门就是城门,古时用作防御外来入侵的敌人。
四座券门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中间几经重建和修复,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是一个券门的缩影,当年的那些功效基本都失去了踪影。
东券门是四座券门中最华丽的一座,拱券上建有神殿,殿顶十字脊,琉璃瓦顶,四面挑檐,每个椽头挂一鉄铸小钟(俗称小铃),也称“铃儿券”。东券原有四合院,供南来北往的香客居住,后来因“破四旧”及影响交通的缘故,现在已成为民宅,只留下一个券门,还保留着当年的痕迹。
西券面积比较小,券身北侧有十八层石台阶,北山墙由一小门进入神殿,殿内敬“药真武大帝”。西券拱门石上有“万壑通津”四字,意思是西部的沟水都经过本券流入漳河。拱券东口上也有四字“西乡屏翰”,由此也可以说明它古时的防御功能。
南券几经损毁,于清嘉庆二十二年重修,以其建筑形式和规模可称四券之首。主房分两级,均为筒瘠琉璃瓦,屋脊上有葫芦宝瓶,五脊六兽,飞檐斗拱,雄伟壮观。解放后曾改为学校,后恢复原状。
北券建于南北朝至天保年间,从券洞上看,工程分三次建成,券上原建有“三教堂”。随着村庄的不断扩大,北券现在已处于村中心地带。
几经风雨,现在的四个券门虽说依然保留了历史的风貌,可是上面的杂草和裸露的泥墙,都给人一种担忧。作为外来人,可能一时还无法体会那些悠远的风土人情,可是穿过那些古老的青石门洞,你的耳边也许会想起那些遥远的车辙声和呐喊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