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新乡贤
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化,最重要的还是人,人类创造了历史,人类谱写了历史。
翻看固新村的村史,我常常被其中的人物所打动。在近代史上,固新村曾出现过两个进士和一个举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推崔朴斋,此人为进士,官授知县,死于东莞任上,病危时曾疾书:世既不用我,何必要生我,世既要用我,何必早死我。死后回归故里,清贫如洗,这与当今的一些贪官相比,实在是可敬可叹。
抗日战争时期,以崔富林为首的固新人创建了“新华游击队”,曾一度打击了反动势力,保护了抗日政权。为此,固新人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统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固新村一共牺牲了32位烈士,村里人为记住他们的丰功伟绩,专门腾出一间老宅作为“烈士室”,陈列其名录,我想这既是对先烈的一种缅怀,又是对后世的一种教育。
当然还有一些平凡的固新人。这次我为了写固新村,曾专门两赴固新村考察。第一次去,打听了好几个人,想找一位通晓固新村史的人物,他们都给我推荐何补元。等见到这位先生的时候才知道他已是一位77岁的老人了。他很客气,对来访者一律热情讲解。谈起村史,他滔滔不绝。他曾参与了《固新村志》的编写工作,算是一个固新通了。我看过他写古槐的一首诗,不禁对他刮目相看。诗曰:歌颂古槐万代长,四海游客集吾乡。文人墨客挥毫赞,倾吐肺腑诉衷肠。我不懂古诗,无法评价他诗歌的高低,只是觉得作为一个小学文化的老人,能写出这样的诗歌很不简单了。不仅如此,他的书法、绘画、剪纸、根雕也样样在行。另外村里人还都亲切地称他为“农艺之师”,问起缘由,是他乐于为大家解决农林技术上的难题,不仅对他刮目相看。
所谓的乡贤,大致如此吧,让人们记住,能给大家带来精神上的财富。
漫步于固新的大街小巷,阳光下,那些新房愈来愈新了,而那些老宅也愈来愈旧了。在一个胡同,适逢一人家正在拆老房建新房,我可惜地说,为什么要拆啊?那家主人指指即将塌掉的老土坯墙说,不能住了当然要拆掉啊。我不反对他的意见,只是对于那些明清老宅,在将来的岁月中还能存在多久,这才是固新村村委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