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乐都:青藏高原上的璀璨明珠


巍峨雄伟的青藏高原东部,在桀骜不驯的湟水河中游,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就是河湟历史文化名县--乐都。乐都是一个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的地方,境内的秀美山川和长期劳动、生息、繁衍在这里的人民群众,孕育了乐都灿烂、悠久的古代文化。

乐都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乐都曾是南凉国的首都。那是东晋末年,鲜卑秃发乌孤在廉川堡(今乐都东北连城)称王。399年迁都到乐都。直到414年被西秦攻破,南凉灭亡,乐都基本上是南凉的都城 (其中有一二年迁往西宁和武威)。

乐都是青海省内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公元前989年,周穆王西游时就经过这里,《穆天子传》说:“乙丑,天子西济干河,爱有温谷乐都,河宗氏之所居游。”这个“乐都”就是今天的乐都具城所在地。西汉时在县东境的老鸦城设破羌县。唐朝在这里设陇右节度使,唐代的许多名将如哥舒翰等人曾驻守这里。在宋代是唃厮啰政权的邈川城,宋军攻占河湟后先后改为湟州、乐州。明朝在这里设碾伯守御千户所,清代改设碾伯县。1928年青海建省,恢复远古地名,改为乐都县。

乐都以彩陶而闻名世界。走进位于乐都高庙镇柳湾村的彩陶博物馆,时间跨越五千年。馆藏2万件的远古彩陶,印记着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高原先民的创造与梦想。多样造型、繁缛纹饰、妙趣构图,谜的符号,远古文明的精妙,叹为观止。展示我国彩陶文化鼎盛时期风貌的青海柳湾,中国乃至世界彩陶的集中出土地,被誉为“彩陶王国”。乐都境内存在的大量的人文景观又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画展,诸如瞿坛寺、西来寺、柳湾彩陶等,还有许多存在于民间的“南山射箭、北山跑马、花儿会、七里黄河灯”等约定俗成的艺术形式,无不说明这里文化的辉煌。

乐都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具有光荣传统的地方,历来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乐都是一个人文荟萃,文风兴盛的地方,素有文化县和“乐都自古出才子”的美称。乐都是一个青海文化沉淀的富集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长期融合形成独特河湟文化的典型区。

小故宫瞿昙寺

瞿昙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县瞿昙镇,明初官式群组建筑。
    瞿昙寺是国内罕见的、保存完整的汉式建筑风格、藏传佛教寺院。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为表彰协助明军西进,使朝廷顺利统一河湟地区而立下功劳的噶举派番僧三罗喇嘛而敕建佛寺,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首座大殿瞿昙殿落成,朱元璋以释迦佛祖姓氏御赐寺名,御题“瞿昙寺”贴金寺匾现仍悬挂在大殿门首。永乐年间,皇帝派遣御用监太监孟继等四人,带领宫廷的能工巧匠,奉旨建寺。到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以隆国殿为代表的后院落成,瞿昙寺在明朝皇帝的亲自关心下,历经三十七年,终于建成气势恢宏、声名远播的名刹。明初,永乐、洪熙、宣德等七位皇帝下过七道敕谕,两道诰命;授创寺僧三罗喇嘛为西宁卫僧纲司都纲,封其侄徒二人为大国师、国师;颁给大金印、镀金银印、铜印各一颗,象牙图章二方;并封地划林,筑城防卫,派兵护寺,连年赐物布施,使瞿昙寺成为安多地区政教合一的首屈主寺。明末,寺院改宗格鲁派。

瞿昙寺的选址非常讲究。它背靠高大圆浑的罗汉山,面临清澈见底的瞿昙河,两侧以沙山护卫,隔河可遥望凤凰山,具备了“风水”勘舆的几乎所有要素。因此,虽经六百年前后的风雨沧桑及明末以来的寺院衰落,但其建筑没有遭受过一次雷击,整体建筑依然巍然屹立、保存完整。

瞿昙寺的建筑布局是典型的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排列的形式,全寺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殿、瞿昙殿、金刚殿、宝光殿、隆国殿五座大殿,两边对称排列着东西御碑亭、小钟鼓楼、护法殿和三世殿、大钟鼓楼、四座配殿、四座香趣塔、七十二间回廊。寺外还有囊谦(活佛府宅)一座。总占地面积五十二亩,建筑面积八千四百四十六平方米,房屋五百二十六间。寺院建筑依地势高低而建,缓缓升起,主要殿堂前小后大,愈愈气派,形成雄伟壮观、气势恢宏的建筑格局。

瞿昙寺的建筑规格很高,典型官式建筑与地方建筑手法交相辉映是其一大特点。建筑最宏伟的后院,其主殿隆国殿及大钟楼、大鼓楼是以北京明故宫奉天殿、文楼、武楼为蓝本建成的,均为重檐庑殿顶,且无论是大木梁架、斗栱形制、整体结构,还是门楣窗棂、滴珠柱础、细部装修等都与故宫有许多对应吻合。隆国殿建于高大的石刻须弥台座上,周设望柱、栏板,台座呈“凸”字型,突出的部分为殿前月台,月台两侧设抄手踏跺,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四周出廊,上下两层分施单翘重昂七踩和重昂五踩斗栱。后院一殿两楼是以回廊和抄手斜廊连接的,明代故宫奉天殿院落亦是如此,但清康熙年间重建太和殿时,两侧回、斜廊被拆,因此,该建筑风格为国内现存的唯一实物。瞿昙寺中院的瞿昙殿是全寺最早建成的,重檐歇山顶;宝光殿落成于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重檐歇山顶,明成祖御赐殿名,金刚殿亦建于明初,是最初的山门,三殿与两侧的回廊、配殿等带有较为浓厚的地方建筑色彩,其大木结构和木装修多为甘青地方手法,屋脊、山花、墀头等装饰华丽;院内四座香趣塔为藏式传统形制。前院疏朗开阔,仅有山门和碑亭,修建年代稍晚,院内的左右碑亭建于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重檐十字脊顶,四面出门并出踏跺,周箍望柱、栏板,气宇不凡;山门为三开间七檩中柱式单檐歇山大殿,初建为官式建筑,在清代修缮时,以地方手法改变举架并使翼角翘高。

除建筑外,瞿昙寺的壁画、彩绘、石雕堪称艺术三绝。现存壁画共计一千五百多平方米,其中近百分之八十是明代所绘,其余为清代作品;从内容上看,瞿昙、宝光、隆国三大殿及配殿内主要是藏密宗之尊像画,画幅巨大,多数为沥粉贴金,回廊内全部为佛教故事画,即佛传故事、释迦神变图和少量的佛教及三罗喇嘛史迹画,人物形象优美、栩栩如生、线条流畅、绘艺高超。现存建筑彩绘约八百平方米,有官式和地方两种,官式中尤以隆国殿及大钟、鼓楼内梁枋彩绘为佳,为国内完整保存的明初彩绘精品。石雕文物大多为官式须弥座形制,种类有内地花斑石须弥佛台座、器物座,当地红沙石佛台莲花座、六伏狮曼陀罗、鼎座、罄座、灯座、象背云鼓、须弥山、御碑螭首须弥座等等,雕刻细腻、工艺精湛,按其铭文及工艺可确定为皇室御赐和宫廷工匠就地制作。

 瞿昙寺还保存有大量其它文物精品,有明初御碑五通(其中矗立在两御碑亭、高达三米六的洪熙、宣德“皇帝敕谕碑”为青海现存石碑之冠),宣德二年由御用监太监孟继等人所立、通高两米的“皇帝万万岁”汉、藏、梵三文楠木牌,高一米七、重近两吨的“大明宣德年施”铜钟,明王朝所颁金印、象牙印,明匾七块、清匾三块,还有通高一米四五“大明永乐年施”鎏金观音铜像、御赐鎏金铜瓶和铜鼎、七星摺花刀、鎏金铜香炉和铜杵、各类佛像等宗教文物及大量金、银、玉、漆、瓷、木制文物。

  一九八二年二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彩陶王国——乐都柳湾

湟水悠悠千古流,柳湾先民有源头,

刀耕斧凿四千载,制陶绘彩纹饰秀。

天然釉色堪称奇,造型古朴追匠哲,

符号逾百奥秘深,文明一脉满神州。

有一位诗人曾这样写诗赞美柳湾彩陶。

 乐都县高庙镇东2公里处,一个名叫柳湾的村庄,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子,村北那东西走向的旱台,也从来没有外地人光顾过。1974年春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埋藏在地下几年前的世界。于是,很多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勤奋工作了6年,向世人发掘出了河湟历史发展的远古秘密。展示给人们的是1700余座原始墓, 35000多件文物,15000件神奇的彩陶。

一个彩陶世界清理出来了,考古工作者将它命名为柳湾原始社会氏族公共墓地,后来又创办了柳湾彩陶研究中心。厚厚的两大本《青海柳湾》在全国发行。“柳湾”从此出名,为国内外文化、学术界所关注,游人也从此摩肩接踵,前来观赏。  

彩陶是原始先民们的生活用具。先民们不仅讲究实用,而且讲究美观。在陶器上绘有大量精美而神秘的花纹图案,底色与花纹颜色搭配得当,相得益彰。彩陶上还有大量类似十、○、 、工、×之类的符号,有人认为是最早的文字,也有人认为是数学代码,还有人说是氏族的徽号。

这些墓葬按文化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以及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以马厂类型为主。

柳湾墓地的绝大部分墓葬在柳湾村北部的第二台地上。其范围东起柳马公路 ,西至沙沟,北依柳湾坪顶,南濒大峡渠。墓地北高南低,东西两面台地环抱,总面积为11.25万平方米。大部分墓葬为竖穴土坑墓,平面呈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其次为带有墓道的土洞墓,平面呈“凸”字形。墓室口插有木棍和木板,借以封门。这种墓葬是我国迄今已知的最早的土洞墓。墓内多有木棺,形状有两种,一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梯形木棺,一是长方形呈木盒式木棺,即用一根圆木,中间凿成船舱状,形似独木船。其葬法有单身葬,又有两人以上的合葬,最多的达七人之多。 

柳湾墓地的合葬墓葬法特殊。其中半山类型的多人合葬墓,多是上下叠压在一起,人与人之间不放置任何隔离,被埋葬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年龄悬殊较大,似是两代人埋在一起的。马厂类型的合葬墓,多是并排埋葬,有成年男女合葬,也有成年人与小孩合葬。齐家文化的合葬墓,也多是并排埋葬,但男女葬式与上述的不同:男的多仰面直肢,女的多为侧身或仰身屈肢,似为夫妻合葬墓。  

柳湾墓地的墓葬一般都有随葬品,且多寡不一。早期的只有二三件,晚期的多达近百件,反映出原始社会末期已有贫富之分。其随葬品既有石制的斧、锛、凿、刀等生产工具,又有陶制的各种生活用具。其中有半山型的彩陶瓮,齐家文化的陶碗、陶盆、陶壶、双耳罐、单耳罐等。这里出土的人面形与裸人形浮塑彩陶壶和葫芦形彩陶罐,造型别具一格,世民少见。

乐都古城

黑古城

     位于乐都县马营乡黑古城村北。古城东西410、南北170,平面呈长方形。古城坐落在高低不平的山间,城墙高低错落,夯土筑,南北城墙设有马面,东西两面开门,皆附有瓮城,城内散布有砖瓦碎块、陶片、瓷片。当地农民在城内拾到过“崇宁通宝”及石珠装饰品等。所见遗物为宋代时期,故疑其可能是宋时所置的“德固砦”。

碾伯县故城

     位于乐都县碾伯镇内。故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东西长450、南北宽336,夯土筑,墙高约10、基宽9-10。万历十二年(1584年)补加砖堞。二十四年(1956年)重修并增设城楼。此城原分内外,外城墙已无存,内城城墙也因为城镇扩建大部被拆除,现只存有北城墙。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冰沟驿城

       位于乐都县芦花乡城后村西南50处。驿城东西宽103、南北长152,夯土筑,南面开一门,有瓮城。冰沟为明、清时期甘、青两省主要的通道之一。据《西宁府新志》卷九记载,驿城为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修建,嘉靖中置防守官,清初设把总。此城保存尚好,城内有一条中轴大道,两侧地面散布有砖瓦及瓷片等。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乐都冰沟边墙

     此段边墙是沿冰沟两岸向山地延伸修筑,总计长不足70。夯土筑,现已大部坍塌。冰沟系青海通往甘肃要地之一。冰沟驿即设在这里,边墙实际上是冰沟驿城的两翼延伸。系明代所筑。

乐都古墓群

乐都县境内汉晋墓群有汉庄子、许家洼、沙沟、裙子山、高草巷、郎家、马家台、白崖、柳木山等。

汉庄子墓群、许家洼墓群、沙沟墓群

   都位于汉庄子村北。这3处墓群东起沙沟,西至许家洼本可连成一片,若无沙沟相隔,则无明显界线。原来都有较高大的堆封,历年开垦农田陆续被平去。现各墓群地面皆散布有泥质灰陶素面及饰有绳纹的陶片,完整的条砖和残子母砖,有的墓群还暴露有砖室墓穴。从残的陶片判断,这处墓群属汉代时期。

高草巷墓群、柳木山墓群、裙子山墓群

   皆在碾伯镇镜内。裙子山墓群位于大古城北,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原有封堆多座,现存7座。地面散布有泥质灰陶、陶罐、陶壶等残片和残长条砖块。高草巷墓群、柳木山墓群均在碾伯镇东,高草巷墓群面积约15000余平方米,柳木山墓群面积约35000余平方米。两墓群除暴露有残砖室墓葬外,地面散布有较多的碎陶罐、陶壶、陶瓮等残片。这些遗物都是在平整土地时被翻出的。从陶片判断为汉代时期。

马家台墓群

   位于岗沟乡马家台村南台地上。墓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断崖处暴露有墓穴,地面散布有泥质灰陶片及碎砖块,平整土地时曾有两座墓被破坏,从残存的遗迹看为单室砖券墓。属汉代时期。

郎家墓群

   位于高庙镇郎家村北。墓地面积约1万余平方米。地表散布有泥质灰陶片及长条砖残块。1982,平整土地时曾将一墓葬破坏,乐都县文物管理所曾在郎家村征集被破坏墓葬中的陶灶1件。属汉代时期。

白崖子墓群

   位于高庙镇白崖子村北,墓地面积较大,呈东西条状。原有封堆数10,后陆续在平整土地中被平掉。地面散布有碎陶片、条砖及子母砖残块。本世纪40年代发现的东汉“三老赵宽碑”。即出土于此墓地。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推驴落大河的老鸦峡

长江有三峡,湟水也有三峡。从西宁往东,依次为小峡、大峡、老鸦峡。三峡悬崖对峙,一水中穿,过去道路险阻,车马难行。所以,湟水三峡,尤其是老鸦峡,在青海人的心目中有着难以忘怀的印象。1979年恢复高考后,一题问长江三峡哪三峡,有一青海学生答不出后竟写上小峡、大峡、老鸦峡。此事竟成了后来娃娃们念书老师常讲的笑谈。
  从乐都县城向东,沿兰青公路行到与民和县接壤处,只见湟水在悬崖下边奔腾咆哮,峭壁耸立于头顶之上,这就是以险峻著称的老鸦峡。
  相传,这条长30里的峡中,原来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而且不时有滑落的巨石砸死行人之虞,所以,只有迫不得已时才从这里行走,平时无人敢问津。
  当地民间有个传说,老鸦峡中道路艰阻难行,尤其是大小鹦哥嘴,如同悬乳,猛然突出,挡住去路,嘴边只容单骑通过。过去青海人多用毛驴驮运东西。凡赶驴通过此处的,必须在几里之外大声呼叫,看对面有无来者,如无回声方敢前行。如果两驴或两马在这里对面相逢,双方只有讨价还价,将一方的驴、马推到悬崖下的湟水中去,否则谁也别想通过。
  正因为如此险峻狭窄,西汉大将赵充国从民和进攻羌人时,乐都的羌人根本不相信汉军还会从老鸦峡进来,他们在峡口未布一兵一卒。赵充国却指挥轻装部队从小道连夜鱼贯而进,次日清晨,西边峡口已聚集汉军万人,一役便将羌人击溃。
  清代乾隆时,碾伯县县令徐志丙捐献俸禄开路,也只不过能走人马而已,车辆还是无法通过。
  民国时期曾在这里开凿公路,但道路质量极差,时有翻车事故。
  解放后,在老鸦峡凿修了铁路和公路乃至高速公路,火车和汽车在湟水两边崖壁间奔驰,来往穿梭。现在的老鸦峡已是康庄通途,昔日险景只能从车窗中领略一二。

三老赵宽碑

三老赵宽碑,又称《三老掾赵宽碑》,简称《赵宽碑》。东汉光和三年(180)刻。23行,行32字,藏青海省图书馆。1942年出土于青海省乐都县老鸦城西之白崖子,出土时,已自首行字至二十二行字蜿蜒斜裂。曾归马步芳,后收入青海省图书馆。1950年该馆失火,楼塌碑碎,仅存碗口大一块。

   碑主赵宽,字伯然,金城郡(治允吾,即今甘肃皋兰西北黄河北岸)浩亹(故城在今甘肃碾伯县东)人。汉名将赵充国之孙。曾随第五将军破羌,会败绩,死伤惨重,宽幸生还。有文名,官至三老掾(“三老”为汉时掌管文化之官名)。桓帝元嘉二年(152)二月卒,终年六十五岁。此碑于张维《陇右金石录》首见著录。碑字较小,书法流美劲健,用笔有方有圆,以圆为主。评者谓兼有《张迁》、《华山》、《校官》之意,而别具一格。初出土精拓本不易见。《文物》1964年第五期作过介绍。《书法》1983年第三期有影印整拓。

乐都寺院

   红卡寺

    红卡寺 藏语称“红卡珠代噶丹曲宗”,意为“红卡修行地具喜法寨”。位于县城东北30公里处,在今芦花乡北3公里的西岔口。其主要香火部落为原来的东奔和谢尔顶部落,即今之芦花乡下拉拉木沟、营盘湾、三条沟诸村。相传该寺明代初建于红卡山顶。松巴堪布(17041787)《如意宝树史》中载,“红卡修行地具喜法寨位于红卡山巅,当地僧俗建僧舍4座奉献于我,从此形成寺院”。

    据了解,红卡寺形成寺院当在清康熙末年或雍正初年。当地口传古红卡山树木茂密,有虎出没,饮水需从山下背回,十分艰难,一僧取水,竟丧生虎口,遂迁寺于红卡山脚下,一部分迁往甘肃天祝县境,原寺址今名旧寺掌。红卡寺自松布三世益西班觉时期起,成为佑宁寺属寺,属松布昂管辖。 1958年,有松布昂欠226间,常住僧人818人,僧舍8 150间,经堂13间,全部建筑占地10亩。全寺有公众田地 100亩,私人土地956亩,大牲畜56头(匹),羊上100余只,森林约300亩。该寺1967年拆毁,1981年批准开放,重建小经堂1 座,现有住寺僧徒2人(其中老僧1人,名李肯却,完德1人)。

                     药草台寺

藏语称“卓仓贡扎西伦布”。位于县城西南25公里处,在今曲坛乡西南9公里的石坡沟。《西宁府新志》载其为瞿昙寺下院,“依山临流,多产药草,因为寺名云”。当地原藏语古名为“勒俄定”,以风景秀丽著称,附近有誉为乐都十二景之一的“药台清泉”和“南山积雪”。明万历十一年(1583),瞿昙寺住持伯丹坚赞请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到瞿昙寺,三世达赖指示瞿昙寺与村庄相连,应另建学经道场。万历四十七年(1619),僧人喜饶却旦在当地昂索伯丹嘉措和曲加彭措的支持下建成药草台寺,成立讲经学院,成为瞿昙寺僧人学经的主要地方。喜饶却旦,《安多政教史》在其名前冠有“桑洛李家然坚巴”,疑为西藏哲蚌寺桑洛康村学僧。该寺显宗学院的第一任法台名彭措南杰,1566年生于今循化县尕楞乡,杨姓,13 岁去措卡,从三世达赖出家,18岁入藏,深造于哲蚌寺,在桑浦寺获“噶居”学位(意为十难论师),人称“夏尔尕楞噶居”。返回青海后,1612年任佑宁寺法台,后由瞿昙寺住持伯丹坚赞(亦称卓仓色多巴)请到药草台寺主持寺务。从此,其转世系统成为药草台寺寺主,以其出生地命名该系统佛号为 “尕楞佛”。该家族从循化尕楞迁至瞿昙寺东,称之为尕楞家族,今乐都县峰堆乡上下帐房传为原尕楞家族的夏季牧场。关于尕楞佛《安多政教史》记有四代,即一世尕楞噶居彭措南杰,二世阿旺彭措伦珠,尕楞人,曾学经于西藏扎什伦布寺,哲蚌寺及山南敏珠林寺等:三世阿旺嘉木样,昂拉人;四世官却丹贝坚赞,昂拉人,学经于甘南拉卜楞寺。五、六世无考,七世尕楞佛,上帐房人,李姓,第八世洛桑晋美南杰(曾用名晋雪峰),1945年生于今循化县文都乡拉兄村,现为海南州民族宗教事务局干部。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药草台寺在明万历年间常住僧侣 400余人)清代以来逐渐减少,到本世纪三+年代减至300余人,1958年前下降到6594人。全寺建筑685间,占地近百亩,主要有大经堂、弥勒殿、吉哇院及寺主尕楞佛和贡哇等活佛昂欠,共有耕地599亩(内公田514亩,私田85亩),骡马22匹,牛160头,园林约5000亩。1962年,西北民族工作会议后,药草台寺重新开放,由贡哇活佛罗桑丹贝尼玛嘉措(化隆人,简称罗嘉措)任寺管会主任。1967年除贡哇昂欠,余皆拆毁。1984 年再次批准开放,现住寺僧人315人,改原贡哇昂欠为经堂,约42 间,重建僧舍240间,现有耕地10亩,园林12亩,牛52头,羊30只,驴1头。             

                         西来寺

 

西来寺位于乐都县碾伯镇东关。西来寺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19568月,该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该寺在建设期间,资金发生困难,眼看就要半途而废,施工主人们准备去远方化布施。早晨起来,发现院中两头骆驼背负重囊,朝东而卧。主人认为是行脚驼,驼的主人定会寻来,直到夜幕降临未见有人来赶走,于是有人解囊启袋,发现约有九千余两白银。得此银后不仅完成了预定的规模,还增建了殿堂。寺院定名时人们认为若无这西来之资定难完工,今能完工乃西主资助之功,遂定名为“西来寺”。

     西来寺占地面积 2184平方米。寺院规模宏大,古朴典雅,是青海境内保存完好的古寺中典型的汉语系佛寺。寺内主要建筑建在坐北朝南的中轴线上,由山门、中殿、大殿和东西两厢堂馆组成两进院落,庭院内绿树成荫,陪衬着佛殿走廊朱红色檐柱和石绿色斗拱。山门宽3间,进深1架,中为门廊,东西为泥塑四大金刚。进入山门为前院,面对山门为中殿,东西两厢为堂馆,殿、堂均为硬山式建筑,中殿主供阿弥陀佛。大殿面宽5间,进深3架,单檐歇山顶,矗立在台基上,大殿内供三世佛,中间释迦牟尼,两边为文殊、弥勒,还有阿难、迦叶、弟子、比丘等。东西两面山墙供菩萨四尊。整个墙面以半立体式浮雕着山水、人物、建筑、树木、珍禽、异兽等。该寺保存完好,西来寺现为乐都县历史文物博物馆,陈列乐都地区收藏和出土的珍贵文物以及原寺院遗存的24幅明代卷轴佛像画。

                          鹿角哇寺

鹿角哇寺 亦称“芦家哇寺”,藏语称“仓家衮本扎西根佩林”。《安多政教史》载其位于拉念桑托山下,由郭隆巴·仓家噶居昂索初建。位于县城北24公里处,在今引胜乡北11公里的鹿角哇村。该寺修建年代史无记载,据当地口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修,其信仰群众为仓家峡诸村,属佑宁寺章嘉昂管辖。、1958年,有经堂、护法殿各1座共61 间,昂欠246间,僧舍467间、共占地10亩。常住寺僧8 人,活佛1 人(名仓致海,俗称“尕佛爷”)。全寺有耕地 1242亩(内公田735力亩,私田507亩),大畜119头(匹),羊69只,森林560亩。该寺于1967年拆毁, 1986年,当地群众自行修复经堂15间,僧舍16间,建筑占地1亩,现有1僧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