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南街村和焦裕禄


 

   乌托邦者的目光永远投向远方,他们甘愿为遥不可及的东西穷尽一生的力量。他们的努力从表面上看好像是白费,但是,正是他们拓展了人类精神的可能性,使人们还有所期待,有所向往。但乌托邦如果成为一种心血来潮的商业设计,却难免会给有希望的事业带来失败―――这就是我写胖东来的原因―――肯定其难能可贵,焦虑其剑走偏锋。不落井下石,不一味辩护。把它与南街村、焦裕禄并列解读,也可谓煞费苦心。

 

引言

 

严格说,我对于东来始终是雾里看花。很早就知道,一直在身边,但从未接触过。

 

我在一个企业任营销老总时,业务员摸排出了胖东来的老板于东来。说这个人很有思想,作为经销商在许昌很有影响。但后来许昌的经销权并没有给他,而是我“徇私情”,交给了一个朋友的朋友。需要交待一下,这个“朋友的朋友”今天已经是一个在当地也很有实力和影响的商人,且一直认为那个“经销权”在其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原先他是做批发粉条等农副产品业务的,虽然也是生意,但十分边缘化。从拿到那个经销权,才开始接触营销,步入主流。

 

后来,胖东来就从做经销渐次做了自己的商店,而后,发展成为胖东来商超。在他的带动下,许昌市场的商超发展极为迅速,其规模和水平也一直处于河南地级市的领先水平。出于职业原因,我一直在关注许昌市的商超发展,原因是它的发展不仅仅是非常迅速,更显著的是,别具一格,自成体系。许昌商超的发展,是胖东来决定着发展方向及其基因。从某种意义上,胖东来是许昌市的一张名片,是许昌经济发展的一个标本、标志之一。

 

许昌市的商超是基于地级市和有实力的经销商两个基本点发展起来的。由于在中国的地级市,都拥有办商超实力的经销商,因此,其经验在全国极具复制价值。于是,许昌市出现了一批到全国各地办商超或者做商超操盘的“职业人员”。而且受欢迎程度一点也不亚于那些所谓的专家。

 

我个人很少买东西,不喜欢购物也不会购物,偶尔买点东西,连自己都不愿意用。因此,我逛商场如果不是被挟持,那一定是出于职业原因。据我的考察,纯粹从商场布局与管理水平上评价,胖东来不输于任何商超。而其服务水平和舒适度,甚至超过郑州那些在全国更负盛名的商超。

 

考虑到商超在城市商业发展中难以取代的地位,在我的概念里,胖东来已经稳稳地渡过危险期,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尤其是在许昌市,其地位已经很难撼动。

 

后来就听说胖东来的一些店面在关停。对此,也没有多想。面对店面租金的高企,电商的影响,关停一些小规模的店面,实属正常。再后来,就听说胖东来要退出新乡,关掉年营业额高达15亿的新乡店。再后来就听说于东来要金盆洗手,退出许昌胖东来。

 

而随手打开朋友圈,关于胖东来的消息纷纷扰扰,甚至有很多人在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正在这个时候,杂志的约稿信也到了。更有不止一位朋友特意来短信,怂恿我给于东来“说点公道话”。

 

而在我看来,执着的于东来不需要什么“公道话”,如果他需要点什么的话,那可能是忠告:哥们,悠着点。商业不是橡皮泥,不能随心所欲地捏着玩。

 

于东来是一个性情中人,心直口快,同时,他又是一个微博控。对于这两个特点,单一看,两者都不是什么问题,而结合在一起,那就一定能产生问题---让自己尴尬的问题,让自己陷入风暴的问题。

 

关于这次风波,于东来先是在微博上做出“申请离开的员工按在胖东来工作年限每年补偿5000元”这么一个没有限制条件的,漏洞太多的,太不严肃的“决定”。结果是自然而然的,苍蝇扑面而来,先是电视台报道承诺不兑现,接着就是追踪报道。

 

可以想象,这对疾病缠身的于东来先生,对一直强调把员工当家人的于东来先生,带来的会是怎样的打击!而在百口莫辩之余,又会有怎样的情绪?

 

个性和情绪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是,于东来先生在微博上感叹世态炎凉―――面对纠缠不休的不良人员,员工们怎么全部失声了?于是就是一连串的情绪化语言。其实,于东来忽略了一个基本判断:面对微博和镜头,并非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借助这些给于东来一个清白。

 

把微博当成“董事长园地”,这本来就是一件十分危险的行为。而在这么一个开放的网上社区公开指责自己曾经并且依然深爱着的员工,这又无疑于是在捅“蚂蚱窝”。

 

其实,捅了也就捅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奇怪的是,公司呢?于东来的公司哪去了?还原事实真相,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吗?

 

把商场管理得那么好,服务几乎是星级水准,没有一个有效率、有能力、有章法的管理团队、管理组织,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为什么在如此凶险的局面下,在公司领导人陷入个人严重危机的情形下,几乎毫无作为,任危机漫延,任病中的领导人孤军奋战?

 

于东来先生闪身,管理团队往前一站,一切谎言,一切歪风邪气自然销声匿迹。这种小儿科的公关手段,胖东来一点也不会?

 

如果说有谜,我认为这才是最大、唯一的谜。至于于东来个人的情绪化行为,反倒在逻辑之中。

 

好人于东来

 

员工是第一位,这是胖东来永恒不变的中心纲领。于东来在8年前就做出决定,公司95%的经营收益全部向员工进行分配。如今,该公司的售货员、保洁、司机岗位平均月薪为5000元,中层管理层是同行两倍以上。人力资源成本之高,令全国同行咋舌。

 

依照于东来的逻辑:员工收入增加就生活快乐,生活快乐服务消费者就更用心,消费者舒坦了接受快乐生活理念的人也就越多。从而,传导给这个社会一起去努力消灭欺骗、邪恶、功利。

 

一个老板如果能够这样想,这样做,并且能够取得成功,那应该是员工之福、顾客之福、社会之福。

 

学过市场营销的人都会知道,一共有五种经营观念。生产观念、产品观念、销售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于东来秉持的,应该就是社会营销观念的逻辑。这种观念,在发达国家也有企业进行尝试,但几乎都以失败告终。事实上,往更远处看,在马克思时代,也有人作乌托邦式的企业尝试,最后企业也是关门了事。

 

乌托邦者的目光永远投向远方,他们甘愿为遥不可及的东西穷尽一生的力量。他们的努力从表面上看好像是白费,但是,正是他们拓展了人类精神的可能性,使人们还有所期待,有所向往。但乌托邦如果成为一种心血来潮的商业设计,却难免会带来商业失败。

 

但于东来的商业是成功的。

 

在许昌的商业史上,先后经历过百货大楼、莲城商厦、天都商厦、亚细亚、志德超市、九弟超市、银基超市、新开端超市、一峰超市、鸿宝百货等,大大小小的商家先后粉墨登场,经历战火纷纭,群雄逐鹿,激烈鏖战,胖东来仍是一枝独秀。

 

许昌胖东来时代广场店与新乡胖东来百货店,2013年年销售额分别为17亿元、15亿元,堪称中国四线城市最牛百货店

 

综合多位省内外零售同业者的说法,自2012年,胖东来开始批量关闭门店,以及宣布周二休假计划后,该公司全年销售规模并未折损,并不低于关店前水平。“受电商冲击、物业与人工成本上涨影响,全国零售业利润率在直线下滑,但胖东来旗下多数门店利润率却在增长”,郑州市某零售企业董事长称,这是9月初,他与安徽合肥一零售商到胖东来实地调研后的结论。

 

“某家公司的单店业绩放卫星,在零售业是常事。但胖东来的可怕在于,它的门店在市场上可以以一当十,完成占领市场份额的6成”,某零售集团河南分公司一负责人透露,近两年中,他不止一次派团队考察胖东来。包括2013年被于东来关闭的十多家门店,无一亏损、全部盈利,而且,超过同行业正常盈利水平。

 

根据手头的资料,我认为于东来式的“乌托邦”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他实际贯彻的是“内方外圆”,即对内乌托邦化,对外市场化;对员工待遇、生活乌托邦化,对管理专业化、标准化和严格化。

 

而从实务上,胖东来贯彻的则是一套十分独到并令同行趋之若鹜的对卖场商品资源管控、财务体系与服务体系。这套体系保证了其竞争力、活力和盈利能力。假如说于东来的理想具有乌托邦特征,那么,他在商业上则是极具天分、极具创造力的。

 

应该说,迄今为止,于东来式的乌托邦,是成功的,卓有成效的。

 

但这场风波也不是凭空产生的。相反,它是必然的。而下列一串行动和认识,足以反映这场风险的逻辑原因。

 

2014年9月21日晚于东来下达许昌市劳动店闭店指令,22日到店宣布停业、与员工合影,并在其微博“现场直播”:该店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员工95人,日均销售额20万元,综合毛利率为23%。并自我评论说,“用功利的眼光看胖东来,你真的看不懂”。

 

“这就是说,该店的日均销售额、综合毛利率两项核心指标,是国内同行平均水平的1.5倍以上。”某外资超市河南公司发展部总监如是解读。

 

而当于东来在微博晒出“关闭许昌劳动路店”消息时,许多业内人士私信于东来:“哥,你不要可以给我,别关啊”。

 

对于这么一个经营情况很不错的商店,说关就关,而且关停原因是日常卫生标准、员工工作状态等细节管理不达标。我想,如果我是这个店的员工,如果真实经营情况果真如此,无论对于东来内心多么尊重、多么仰视,对于这个决定,一定反对的。并且,会伴有强烈的质疑。

 

于东来认为,胖东来20年成长,依赖于消费市场自然增量,并没有通过技术提升,来创造自身在社会与市场的价值。

 

他的这个判断,前半部分极其清醒、客观,并且可以用英明加以评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有对于自己的成功,有如此评判,按理说他一定应该有更大的发展。问题在于后半部分。这个判断等于抹杀了公司的成功及团队、员工,也包括他自己的贡献。这个判断很武断,其武断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关门劳动路门店。

 

于东来按百分制给他的整个团队仅仅打了10分。毫无疑问,这是个超低分。对此,有人在微博上攻击他“神经病”,这也是刺激他发火,批量关店的直接诱因。业绩在那放着,给团队打了一个超低的分,这让自己炽爱着、关心照顾着的员工情何以堪?―――在此,我有另类反思。

 

“员工每天工作六小时,每周二休假、每年享受1个月假期。从不制定业绩考核任务,但他们还是觉得不够好,哪啥好?”。于东来认为他对大家倾其所有,并没有得到绝对认同。

 

“做大胖东来是个错。目前的规模,已经超出了我的驾驭能力。我已经不快乐,何谈员工,何谈让员工输出快乐?”。自己不快乐,员工也不那么快乐了。这种说法大概最能反映于东来内心的焦虑。

 

我接触过不少像于东来这样把员工当成兄弟姐妹的公司。但没有哪家真正关心员工生活,那更多地只是一种说法,他们更希望员工把自己当成兄弟姐妹,并不计待遇,不计辛苦,忘我工作。他们热衷于让员工学习《弟子规》,而且企业情况越不好,越倚重这种方式。好像社会上有许多培训机构也在推销这套东西。

 

但于东来却来真的了,对员工来说,真正是紫气东来。但如此真诚,员工最终似乎并不完全买账!

 

我也看了近期于东来做的演讲。他好像是更对哲学感起了兴趣。哲学是哲学,经营哲学是经营哲学。经营哲学的核心在于经营,哲学是为经营服务,而不是反过来,经营去为哲学服务。如果诚然如此,那只能说是走火入魔。

 

如果仅仅局限于上述表现和认识,就说于东来是乌托邦,那是夸大其词。而把下列因素考虑进来,这种说法就顺理成章了。

 

于东来如是说,胖东来的目标是达到丹麦、挪威、新西兰此类发达国家人文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幸福指数,以及相关的围绕人性化而制定的制度。若干年后,可能大家才能读懂胖东来!

 

于东来如是要求员工:“真实做人,快乐生活”。

 

胖东来的衡量标准永远不是销售业绩,而是公司员工工作、生活的快乐状态,以及消费市场的满意度和口碑。

 

胖东来不是一个常规企业,就是个实践快乐生活的载体。他可以不要销售规模、不要业绩、不要一切名利。

 

假如真的这样去管理一个企业、打造一个企业,除了用“不可想象”来形容,真没有其它更好的表述。生存和竞争已经使一个企业压力山大,怎么可能让它去承载更多额外的东西?一个企业把95%的收益与员工分享已经是胸怀宽广了,怎么可以没有业绩考核,并且企业办社会呢?

 

一个企业,有三个方面的直接相关者:员工、顾客和股东。除了这三者,另外一个重要关联者,就是社会。

 

对于三方的排序,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经营取向。比如,据说美国企业是把股东排在第一位,日本企业是把顾客排在第一位。中国企业,可能更像美国。嘴里说着顾客、员工,实际上股东,即资本方的利益是压倒一切的。

 

而纵观于东来先生的论述,始终没有提到的,就是股东。

 

我不知道于东来先生是不是胖东来的唯一股东。也不知道胖东来的管理层是否持有股份。如果有的话,于东来先生的这些做法一定是有阻力的。

 

并且,这也有助力解释我在上面提到的“那个谜”。

 

在绝大多数企业股东利益高于一切的情况下,于东来先生如此作为,最大的反对派会是谁?

 

对此我不必多说什么,读者自己从于东来个人谈话中去解读吧。

 

“在未来,公司所有新拓展门店与我将无任何股权关系。”

 

“从现在起,本人会走向胖东来的‘身后’,只与企业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沟通,日常经营、财务与己无关。

 

我和我的公司,存在一些毛病、发生一些摩擦问题,这很正常。

 

杂志来约稿,说胖东来垮了,希望我做个评论。我说胖东来不可能说垮就垮。那么一个企业要垮,除非是资金出了问题,或者经营出了问题,怎么可能因为主动关店而出问题?怎么可能因为几条微博,几个人闹事,一两次媒体报告就垮掉?同时,除非于东来先生身体出现严重问题,他也不可能说走就走,老话说得好,解铃还须系铃人嘛!

 

以于东来近乎执拗的坚持,想改变他,似乎是不可能的。自古圣贤皆寂寞。所以,于东来先生自己也感叹:你们不懂我,在中国懂我的人太少太少了。

 

尽管偌大个中国都没有几个人能懂,但于先生的路还是会按惯性走下去,而且还有可能开出新花。

 

据他自己讲,未来将放手公司日常经营,潜心于研究社会文化和胖东来精神文化,腾出时间,把胖东来的精神文化和经营技术清晰化、标准化、系统化,这会成为胖东来发展的精神纲领。

 

“如果我彻底撒手,胖东来的‘快乐生活’企业精神、对社会传导精神信仰的功能,很可能会无法延续。所以,现在撒手不成熟。”于东来说,目前,胖东来正在制定、梳理全新的股东架构,未来3年后所有员工都会是企业股东。

 

想起南街村

 

中原大地,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人,不止于东来一人。

 

从许昌向南,大约30公里,就是临颖。临颖有个南街村,南街村有个王宏彬。

 

改革开放之后,能人王宏彬不图个人发财,决定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在全国“单干”、“个体户”和“打工”的背景下,王宏彬发明了南街村式的共同致富的社会主义道路。

 

我曾经有过两趟南街村之行。

 

一趟是单位组织学习。农村出身的我,在参观之后,想到仍然完全依靠农业收入“致富”的家乡,感叹:如果家乡也能出个王宏彬,那该多好!我是打心理佩服王宏彬,认为此人有胸怀,有能力,有抱负。

 

作为一个事实,一时之间,南街村的方便食品、啤酒,甚至是在全国范围内,都做得红红火火,极有影响。一个村子里有这么强的工业,想不富都难。

 

也许是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存在内在的冲突,,王宏彬提出了“内方外圆”的解决之道。即在内部按照计划经济,遵循按人口分配,而市场上,则完全按照市场竞争需要,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在大邱庄的掌门人禹作敏出问题后,南街村大有扛起农村集体经济大旗的气势。

 

如果说我第一次到南街村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去求证的话,那么,我第二次去南街村的心态,则是仰视的。

 

当时我服务于上面提到的食品公司。南街村在该食品业务上的营销额当年高达10多亿,我刚接手半年的那个公司当年的营销额在获得“快速提升”后,也才3000来万。当时我们已经研发出自认为具有竞争前途的产品,急于寻找优质大客户。那时的业务团队人员少且能力相对较低。想想吧,那可是全国范围内企业营销水平普遍较低的1996年。一次酒酣之后,南街村的一位业务经理邀请我参加他们公司的年度经销商大会。也许在他看来,帮助一下营销由我负责的那个小企业,也在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覆盖范围之内。于是,我带着一个助手,堂而皇之地全程参加了他们公司的经销商大会。并在大会期间拿到了带有经销品项、销售业绩的客户名单。附带着,还顺便敲定了若干客户。

 

那是一个大客户决定营销业绩的营销年代。那次南街村之行,让我所在那家公司在市场拓展速度和质量上,跃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尝到甜头后,我们在另外一家行业龙头公司(当年营业额30亿)故伎重演,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全国市场布局。

 

说这么多并非加塞儿自我标榜。事实上这是陈年丑事,本不足为外人道也。下面这个才是关键。领我们去的时候,南街村那位主管特别交待:公司有严格规定,经销商大会不准任何同行参加,否则,公司会严厉惩处。在南街村这个带有一言堂性质的组织里居然有人敢做如此的事情!

 

巨大的成功,让南街村踌躇满志。它提出了宏大的人才计划、研发计划和经济发展计划。

 

与此极不协调的是,虽然村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工作热情、创造力并没有与这些同步提高。而由于目标过于激进,巨大的投资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

 

而太相信精神的力量,忽视市场经济环境下人员管理、人力资源建设、薪酬体系和激励制度建设,物欲对人心的控制反倒有可能高于精神的作用。生产队解决不了吃饭问题,国有集体企业解决不了企业活力、生存问题。家大了还得分,亲兄弟还得明算账,何况一个竞争重压之下的企业?

 

王宏彬的试验,在巨大成功之后,止步了。王宏彬在村民的眼里,也从神变回了人。村里和社会上也有人开始对他质疑。

 

今天,南街村那个食品业务的营业额在市场上已经影响不再。而我服务的那家公司,营销额已经号称是70来亿。

 

说说焦裕禄

 

焦裕禄出在兰考县,那是我的家乡。

 

焦裕禄精神影响了中国两代人。现在看来,还要继续影响下去。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在那个自然灾害频生的年代,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战风沙,抗内涝、治盐碱。虽然他没有亲眼看到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但他为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找到了办法,打下了基础,付出了生命。

 

直到今天,兰考仍然是政治大县,经济穷县―――相比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兰考仍然是落后的。

 

为什么焦裕禄精神产生的地方,全国领导干部都去学习的地方,经济上不能同时成为标杆呢?

 

这种反差是否说明焦裕禄精神没有现实学习价值呢?

 

当然不是。

 

不止一次,我去烈士陵园凭吊。站在他的碑前,我的领悟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是负责,是在其位谋其政,既不懈怠,也不僭越。但是,如果仅仅强调其精神,是没有意义的,甚至仅仅强调责任心,也是没有意义的,更有意义的是负得起责!哪怕以生命为代价,或者拖着重病之躯。

 

不能苦老百姓之苦,没有足够的能力,不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就别奢谈焦裕禄精神。

 

作为后来人,也许我并不真正清楚焦裕禄精神,但我看到了,享受到了焦裕禄给兰考人所造下的福祉。

 

再谈于东来

 

毫无疑问,于先生是一个有情怀,有情结的人。

 

王宏彬先生也是。他也曾经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接近了自己的理想,但功亏一篑。市场经济是从外向内的,即你必须根据顾客的需要、市场竞争的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改造自己、创新自己。你不能反过来把自己的理想凌驾于管理规律、人力资源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之上。市场不相信情怀,只相信能力和实力

 

焦裕禄关心百姓疾苦也是落脚到把事情做好上面。

 

公司是一个小世界,大平台。作为公司领导人,最重要的任务是把这个平台打造好,然后,员工、顾客、股东、社会自然会各得其所。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一个角色。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角色,而不必越俎代庖。

 

如果仅仅从个人理念上,我认同于东来。因为我也曾经努力,想建立一家由参与者共享的企业。但由于我能力有限,结果是以失败告终。这种努力三起而三落。正是这个原因,令我对创业成功者,越发敬重。

 

创业是一码事,让事业发扬光大是另外一码事。

 

客观上说,在中国式创业中,天时、地利、人和占有更大的份量,个人天分虽然重要,但并非决定性因素。否则,你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多数企业是在创业成功后出现不可收拾的问题。今天存留下来的知名企业和知名企业家,都是第几波?而今天存留的企业家又有多少能够笑到最后?目前的经济新常态,换句话说,岂非一把最终鉴别真伪的屠龙刀?

 

我赞同马瑞女士为于东来先生仗义执言“有情方为真英雄”一文的一句话:我愿意、可以,从行业、企业、心灵和人性的角度,来理解于东来,(他是)一个有情的英雄,一个不灭的神话!

 

我希望,于东来先生要么创新、丰富自己的理念,让其成为商海纵横的利器,要么坚持自己的理想,哪怕前面是万丈深渊。

 

尽管议论纷纷,但此事到目前为止,仍不失为正剧。我谨慎地祝愿,未来的发展不要走向反面。

 

而这种危险是非常之大的。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想再重新盖上,没有那么容易